这是"大桥活化石",应尽快修缮保护 著有《罗山条约》的作家王耀平,讲述了罗山浉河大桥的有关历史。
"浉河大桥桥墩下的木桩,我用手抠,很难抠动,木质十分坚硬,听桥头的老人讲,用的是东北运过来的红松木。"王耀平说,"1938年武汉会战之时,胡宗南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炸毁了两孔浉河大桥,因为大桥太结实,光炸桥就曾死伤几百人。"王耀平说,从各种资料来看,浉河大桥由日本人所建应为误传,因为1938年10月罗山战役结束,至12月武汉会战结束,日军根本没有时间修建浉河大桥。
王耀平说,这座桥虽然不一定能称得上文物,但应该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桥梁建设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标本价值,应该被很好保存下来。
对此建议,不少网友也在网上进行呼应。有网友说: "这座桥能屹立将近80年,废弃30年而不倒,而且至今傲然挺立,完全够资格成为桥坚强。中国活着的老桥不多了,这座桥虽然不够百年历史,但毕竟是上世纪30年代民国的建筑。不如留着,维护好,做个活教材。"
对"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处理信阳'桥坚强'"问题,大河网发起的一个网络调查也显示,持"保护起来"的网友高达88.89%。
河沙减少露出木桩
实际上,"桥坚强"与其北边的312国道大桥、南边的宁西铁路大桥长度相仿,跨度均在800米左右。3座桥下的浉河基本呈南北流向,大桥则基本是东西横跨浉河河床。
枯水季节,加上上游300米处正在截流施工,"桥坚强"至宁西铁路桥(已建成使用)之间200多米内基本是干涸的沙滩。浉河河床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西部3座桥墩之间是整个河床最低处,细而浅的河水从其中两座桥墩下流过,支撑大桥的木桩赫然显露。
在浉河大桥现场,借助罗山县公路局李军副局长携带的强光探照灯,记者看到,支撑每座桥墩的木桩在23根至27根之间。看情形,当初打桩时,每座桥墩下的木桩应该分为9排,每排3根,整齐而平均地分布。记者触摸木桩,仍能感觉其木质的细密结实。
公路技术人员在仔细查看现场之后认为,这些木桩应该是当初施工时先楔进河滩,钻过沙层,牢牢扎进河底,形成水泥桥墩桩基;随后,施工人员在桩基四周钉下一圈稠密的木桩,围护桩基,浇筑钢筋水泥桥墩,桥墩稳稳地坐落在扎进沙滩底的木桩桩基上,形成稳定坚实的桥墩。随着河水经年累月地冲刷,特别是近20年来大量捞挖河沙,致使桥墩下的河沙越来越少,最终露出木桩。
"河床东部靠近罗山县,河沙挖得少,桥墩下的木桩都没有显露出来,围护桥墩的木桩大量保留着;河床西部是平桥区五里店镇,挖沙频繁,河沙流失多,所以木桩暴露严重。"村民张田表示。
浉河大桥存隐患,罗山县主张联手拆除
王耀平也坦承,虽然目前浉河大桥没有明显的主体变形、裂缝等问题,但两岸村民过往,因为护栏缺失,仍有一定安全隐患,包括桥墩木桩裸露后的安全性,这一点需要当地村民和政府部门注意。
12月7日,罗山县交通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早就在考虑消除隐患,把这座桥拆除。只是一桥横跨两个县区,一直没有采取行动。"
"这段河床不到1000米的距离之内,密布了一座在用的公路大桥和一座铁路大桥,另一座铁路大桥也正在紧张施工,很快建成。废桥毫无意义,隐患多多。我们建议市公路局出面,协调组织两个县区,联手拆除。"罗山方面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