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古史中的灵江浮桥记载

2018/06/19135 作者:佚名
导读: 自古以来,灵江汇集括苍天台二山水源于临海城西,东注于海,也曾波涛汹涌,江桥成为交通的要津。临海旧有"上中下"三津。上津浮桥,在朝天门外,也就是1992年被拆卖的西门浮桥。中津浮桥在兴善门外金鸡岩下。下津石桥又名玉带桥,在靖越门外。上津、中津二桥都为浮桥,也都是地方父母官主持修建。唯有下津是石桥,且是一位僧人主持修建的,这位僧人法号妙真,临海人,俗姓陈,以他平生所为,尊他为

自古以来,灵江汇集括苍天台二山水源于临海城西,东注于海,也曾波涛汹涌,江桥成为交通的要津。临海旧有"上中下"三津。上津浮桥,在朝天门外,也就是1992年被拆卖的西门浮桥。中津浮桥在兴善门外金鸡岩下。下津石桥又名玉带桥,在靖越门外。上津、中津二桥都为浮桥,也都是地方父母官主持修建。唯有下津是石桥,且是一位僧人主持修建的,这位僧人法号妙真,临海人,俗姓陈,以他平生所为,尊他为我们临海的乡贤并不为过。

下津江面宽阔,五倍于中津,每到夏秋季节水涨,涡旋流急,由桥船组成的下津桥被冲散,交通也就阻断,这样冲了搭,搭了冲,终于经不起折腾,迁到金鸡岩下。但毕竟在这一地段没有桥实在不方便,明朝崇祯年间,郡守闵继缙再次组船搭桥,名为复盛桥,有复古之意。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由于桥船屡失,无力修补,又一次无奈地迁往金鸡岩下。堪舆家认为下津地当正午之方,桥身直冲城腹,木火相攘,坎离失次,所以犯了形家之忌,不宜建桥。康熙年间临海僧人妙真对江发誓,一定要在下津旧址建一座可以长久解决人们交通问题的石桥。听说的人都笑他,认为"波涛汹涌,毋徒葬江鱼腹中为也"。妙真却很认真地说:"不然,人患立志不坚耳。后十二年当有石桥可行,桥不成,余誓投身江水,冀来生以毕前愿。"这样他开始了募造石桥,在广募十方的同时,先建了一座宝临寺,招了一批僧人,主要是准备让他们参加代木运石的建桥工程。由于是建石桥,需要石仓,妙真踏勘了古仓故迹,召来石匠开采。这个石仓离下津建桥处十里水路,运输便利,经测量下津江面计一百一十八丈,要筑五十个石桥墩,每墩阔八尺,长三丈六尺。桥身共有十六洞,中十洞,每洞长六丈六尺,南北六洞,每洞长五丈六尺,桥面每洞铺石五十片,镶边石四百块,栏杆石三十六块,莲花柱石十六块,每墩两口,筑莲花浮园二座。

造桥过程中都是妙真手指口授,井井有条,丝发不爽。自1662年募集资金开始到1679年石桥建成,果然用了12年时间,如得天助。桥建成后就叫下津石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