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史书上称为"干栏"。"干栏"是什么意思呢?用壮族语言来翻译,"干"是"上面""稻梗"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这种意思与文献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①,"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②相符合。.........干栏式的建筑,不只见于古代,还见于现代的民族建筑中。其特点是屋顶在古代用茅草竹木搭盖,现代有钱者用瓦盖,但都是楼板和地面隔离,搂板下用木桩支持。人居楼上(也有建筑在树上),楼下设栏以饲养牲畜。这种"干栏"建筑不单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普遍居住的一种建筑,在南太平洋不少国家也有。为什么古、今许多地方人们都建筑此种形式的房屋呢?《太平寰宇记》161卷说:"俗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故又有"巢居"之称。这种建筑是为了对付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之害。张华《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乌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 安志敏从考古学上进一步证明说;"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尽管考古学的证据上,可以说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便盛行着干栏式建筑,但并不足以证实世界各地区的栅居都是由这里传播出去的。因为人们住所的建筑形式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干栏形式的房屋是壮侗语族民族和其他山地民族祖先,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注①《魏书》卷一0一
②宋《太平寰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