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居之所,居所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树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
2、山崖下的凹入处。
3、洞穴。北京周口店的洞穴是中国最早的猿人居住遗址。北京猿人已经学会控制火种的保存和控制,这对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加安全,也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
同时,也有人工制造的居所,其中包括:
4、巢居。是树居的发展,在树上用一些树枝有意识的搭建活动平台和顶盖。
5、窝棚。
6、窑洞。
有了固定的农业生产之后,相对于狩猎和采集野果来说,人类开始有较为相对的定居场所,开始出现聚落,形成干阑式建筑,这是巢居的发展,多出现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中国最早的干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浙江吴兴钱山漾,苏州常州圩墩,云南剑州海门口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都发现过干阑遗址。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阑式小铜屋生动的体现了干阑建筑的特点。
就穴居建筑的发展而言,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