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杉,属裸子植物,松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别名衫公子,是一种高十至二十几米的常绿乔木。它是我国特产的属于第三纪残遗下来的珍稀植物。
常绿乔木,具开展的枝条,高达24米,胸径通常达40厘米,稀达85厘米;树干通直,树皮暗灰色,裂成不规则的薄片;小枝上端和侧枝生长缓慢,浅黄褐色,无毛,或初被短毛,后变无毛,具微隆起的叶枕;芽无树脂,芽鳞脱落。叶螺旋状排列,辐射状散生,在小枝上端和侧枝上排列较密,线形,微曲或直通常长4~6厘米,宽2.5~3毫米,先端圆或钝尖,基部渐窄成不明显的叶柄,上面中脉凹陷,深绿色;无毛或有短毛,下面沿中脉两侧有明显的白色气孔带,边缘微反卷,横切面上有2个边生树脂道;幼叶边缘具睫毛。雌雄同株,雄球花通常单生于2年生枝叶腋;雌球花单生于当年生枝叶腋。球果两年成熟,卵圆形,长3~5厘米,直径1.5~3厘米,熟时淡褐色或栗褐色;种鳞13~16枚,木质,蚌壳状,近圆形,背面有短毛,腹面基部着生两粒种子,宿存;苞鳞小,卵状三角形,具长尖,不露出;种子倒卵圆形,长5~6毫米,暗橄榄绿色,具不规则的斑点,种翅长10~15毫米。
银杉分布区位于中亚热带,生于中山地带的局部山区。产地气候夏凉冬冷、雨量多、湿度大,多云雾,土壤为石灰岩、页岩、砂岩发育而成的黄壤或黄棕壤,呈微酸性。阳性树种,根系发达,多生于土壤浅薄,岩石裸露,宽通常仅2~3米、两侧为60~70度陡坡的狭窄山脊,或孤立的帽状石山的顶部或悬岩、绝壁隙缝间。具有喜光、喜雾、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和抗风等特性。
在分布区低纬度和低海拔的产地,分别组成以银杉与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 Chun ex Tsiang,或与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Cheng,或与大明松Pinus taiwaniana var.damingshanensis Cheng et L.K.Fu,或与葵花松Pinus fenzeliana Hand.-Mazz.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在高纬度和高海拔产区,则分别组成银杉与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 Seem.或与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短柄包树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 Nakai、硬壳椆Lithocarpus hancei(Benth.)Rehd.或与亮叶青冈Fagus lucida Rehd. et Wils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分面积通常较小,林中的银杉一般几株至20余株,有的仅1株银杉。天然更新的好坏与林分郁闭度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即疏林中更新较好,密林中几无银杉的幼苗与幼树。银杉5月开花授粉,翌年6月受精;球果10月成熟。
银杉的命名是根据 其叶子酷似杉形,叶背有两条平行白色气孔带的特征而取名。拉丁学名是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在世界植物学界通用的拉丁学名中,银杉学名包含着两层意思:Cathaya是属名即银杉属,中文是“华夏”中国的古老简称。Argyrophylla是种名银杉,中文是“银色的叶”。这拉丁学名意味着:
1.中国发现的银杉是世界幸存至今的唯一的一属一种,目前只有中国才有分布。
2.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古老孑遗种最多的植物“ 王国”,银杉便是这个“王国”的象征。
3.银杉是中国的国宝,也被植物学家们称为“植物熊猫”。
4.银杉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
1957年,陈焕镛教授在苏联植物学年会宣读了题为《论中国西部松科新属银杉属》的论文,并于1958年正式发表在苏联植物学杂志上,银杉一时便风靡世界生物界,引起了全世界植物界的强烈反响,银杉便成了绿色王国之元老。花坪银杉的发现,为中国绿色宝库增添了一个新的特有物种,丰富了中国的植物区系和亚热带中山针叶林群系以及林带的垂直带谱系列等。已为中国植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古生学、气象学、林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活材料。
远在地质时期的新生代第三纪时,银杉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亚欧大陆,在德国、波兰、法国及前苏联曾发现过它的化石,但是,距今200~300万年前,地球覆盖着大量冰川,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和北美,但欧亚的大陆冰川势力并不大,有些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没有受到冰川的袭击,而成为某些生物的避风港。银杉、水杉和银杏等珍稀植物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银杉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远在地质时期的新生代第三纪时,银杉曾广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在德国、波兰、法国及前苏联曾发现过它的化石,但是,距今200-300万年前,地球发生大量冰川,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和北美,但欧亚的大陆冰川势力并不大,有些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没有受到冰川的袭击,而成为某些生物的避风港。银杉、水杉和银杏等珍稀植物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银杉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时候,和水杉一样,也曾引起世界植物界的巨大轰动。那是1955年夏季,我国的植物学家钟济新带领一支调查队到广西桂林附近的龙胜花坪林区进行考察,发现了一株外形很像油杉的苗木,后来又采到了完整的树木标本,他将这批珍贵的标本寄给了陈焕镛教授和匡可任教授,经他们鉴定,认为就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现在只保留着化石的珍稀植物——银杉。50年代发现的银杉数量不多,且面积很小,自1979年以后,在湖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又发现了十几处,1000余株。
银杉是松科的常绿乔木,主干高大通直,挺拔秀丽,枝叶茂密,尤其是在其碧绿的线形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气孔带,每当微风吹拂,便银光闪闪,更加诱人,银杉的美称便由此而来!
广西(龙胜、金秀)、湖南(新宁至城步、资兴、桂东)、重庆(南川、武隆)、湖北(神农架,恩施自治州)、贵州(道真、桐梓)分布于广西北部龙胜县花坪及东部金秀县大瑶山,湖南东南部资兴、桂东、雷县及西南部城步县沙角洞,重庆金佛山、柏枝山、箐竹山与武隆县白马山,贵州道真县大沙河与桐梓县白芷山。生于海拔940~1870米地带的局部山区。
特性银杉分布区位于中亚热带,生于中山地带的局部山区。产地气候夏凉冬冷、雨量多,湿度大,多云雾,土壤为石灰岩、页岩、砂岩发育而成的黄壤或黄棕禳,呈微酸性。保护价值银杉为古老的残遗植物,该种的花粉在欧亚大陆第三纪沉积物中发现。其形态特殊,胚胎发育与松属植物相似,对研究松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均有较重要的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