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陆义茂染坊是由陆永记创办于1868年。开设于无锡南门外耕读桥街14号。 清光绪年间,民间盛行蓝印花布,有蓝花白底和白底蓝花两种,也有染成纯蓝色的。那时的手工织造的土布只有一尺左右,也有一尺五寸的。无锡和周边地区嫁女时都有陪嫁"龙凤被"的习惯,少则一条,多则二三条。所以染坊的生意还不错并由此得到了发展。 根据陆永记的儿子陆永权回忆,在蓝印花布盛行时,染活充盈,染坊有一绍兴同乡马某,在南门棉花巷23号开了一家印花作,他们是用桐油纸多层重叠裱褙,镂刻成龙凤花卉印版,把石膏豆腐拌成糊状,刮上镂空处,晾干后再送染坊染色。 陆义茂染坊采用土灶染色,在缸底砌条火弄,用砻糠作燃料,缸与缸之间都用砖砌成灶面,缸中储水,投入颜料,蓝色的叫蓝草,黑色的叫花树果,然后升温染色。后来有了进口的化学染料,染的布不掉色又好看,我们这样的土染坊也就慢慢衰退了。 染坊作业一是要靠天吃饭,染布全靠阳光晾干,干得快,就早出成品。二要靠地理环境,出染后的布要将浮色漂洗干净,染坊的后门就是耕读河,色布投入河中随波漂洗,不用人力,待不多久就非常干净了,极为便利。将布捞上岸后,还需要一个大晒场,店后正好是明带龚布政废宅地,杂草丛生,将湿布铺在草上是最好不过的晾晒办法了。 陆义茂染坊是用古老的"研光法"来进行染布的最后一到工序-平整。所谓"研光法"就是先把布匹卷上木棍,放在半弧形的石座上,操作人两腿叉分,踩在与底坐相吻合的石元宝上,用腿力左右往来晃动,碾压布匹使其密实光洁,如加长碾压时间还可以令布匹伸长。在石元宝的周围还装有木栏扶手,以防倾复翻倒,并便于上下起落。这种石器都用石质细密的青石制成。 染坊的业务一般与绸布店,估衣店有成匹的染活,在布匹的两头都盖有店章作印记。由染坊派伙计上门取货和送货。加工费则可以月付和批付。零星的染活则在小襟、裤腰或布角上编写号码,并给物主收据,上面写明物件的名称,染色要求,编号等,用以取货时对所染物件对号取货。陆义茂染坊一直经营到1945年,因时局艰难再也无法维持而关闭,前后历经七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