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8年(1939年),国民党政府为早日抢通湘桂、黔桂铁路,先在现桥上游3.5公里处
修建了木便桥。桥长507.17米,除主跨采用两孔钢梁和3个混凝土墩外,其余均为短跨的木
排架和桩基,通车时限速5公里/小时。
修建木便桥的同时,在下游选定现桥位置,修建正桥。初拟修建永久性钢桁梁桥,后因
料源困难,变更计划,利用各路拆下的旧钢轨和旧钢板梁为主要材料,设计以钢轨塔架为桥
墩,上承皇后式钢桁梁为上部结构的半永久性桥。
半永久性桥为单线平坡直道,两端为3—5米高的路堤,共18孔钢梁,每孔跨度30米,桥
长581.6米。设计依据民国26年的《铁路桥梁规范书》,活载为中华—16级,冲击力为活载
的30%,纵向水平力为活载的10%。流速按5米/秒计,并考虑了漂流物对墩身的冲击力。
上承皇后式钢桁梁,以3孔10—13米长的旧钢板梁拼接制成上弦梁,在跨度的1/3处各用
2根42公斤/米钢轨并列制成立柱,立柱之间和立柱与上弦梁间以拉杆连接,拉杆用4根42公
斤/米钢轨制成。
下部结构,除两岸桥台外,计有钢轨塔墩5座,钢轨架墩12座。钢轨架墩采用双柱框式
结构,以横杆分为3格,并以斜拉杆连固,顶部设置梯形托架,其上安设桥梁固定支座,以
承托钢梁。钢轨架的双柱,每柱以4根42公斤/米钢轨组成,轨底朝外;用辍条拼装成矩形立
柱,柱的下端与铸钢铰支座相连,绞支座安装于混凝土墩座上。
钢轨塔墩由两个钢轨架组成,相距约7米,用联结系杆件连牢,构成一座矩形钢轨塔。
塔柱的下端直接铆合固定于混凝土墩座上的铸钢座上。钢轨塔顶部,用小型工字钢建立桥座
支承板,支承板上的支座,一端为固定,一端为活动,用以支承钢桁梁。
上承皇后式钢桁梁,钢轨塔及钢轨架,均由苏桥机厂制造。钢轨塔架杆件制妥后运至工
地直接在安装地点吊装,钢桁梁每孔用两辆平车运至工地,用门式起重架架设。
两岸桥台,因地层复盖甚厚,采用开口方形钢筋混凝土沉井作基础,其上建筑T形混凝
土桥台。
江中的各钢轨塔及钢轨架的混凝土墩座基础,均直接建筑于岩层上。
半永久性桥于民国28年(1939年)10月开工,翌年12月建成,民国30年1月通车。钢桁梁、
钢轨塔架共用10—13米长的旧钢板梁54孔,42公斤/米钢轨1700米,17.4公斤/米钢轨4500米,
6公斤/米钢轨3800米及其他钢料,总重1350吨,全部混凝土墩座基础及桥台,共用水泥958
吨,钢筋72吨。全桥共用材料费法币178万元,工费法币61万元,工料费合计法币239万元,
平均每米约合法币4110元。竣工后,曾用150吨重的机车,拖挂10多辆40吨重载货车以每小
时40公里速度往返多次试验,未发现有不稳固现象。
半永久性桥由梅日旸春、罗英主持设计和施工。在当时对外交通中断,料源断绝的情况
下,能因时因地制宜,利用旧料因材设计,建造结构新颖、切合实用的桥梁,可称我国桥梁
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
民国33年(1944年),日本侵略军迫近柳州时,11月7日晚,湘桂铁路管理局奉国民党军
队命令将半永久性桥炸毁。该桥从建成通车到炸毁,前后运营47个月,对抗日战争期间西南
后方交通运输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