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有多种病毒可为害补血草,主要有:蚕豆枯萎病毒(BBWV)、黄瓜花叶病毒(CMV),补血草病毒Y(SVY)、番茄丛矮病毒(TBSV)和芫菁花叶病毒(TMV)等。
病株矮化,叶片变小,皱缩畸形或呈花叶状。
发病规律与流行特点: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或由桃蚜(Myzus persicae)和棉蚜(Aphis gossypii)等传染。
防治措施:A.选择健康植株的种子育苗或培育无毒苗栽植。B.及时拔除病株,以减少传染源。切花工具注意消毒,以免汁液传毒。C.防治传毒媒介蚜虫。在蚜虫发生期,可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进行防治。
补血草焦枯病又名补血草霉病,是补血草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病原: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 Pers et Fr.)。
症状:植株的叶、花、花梗、梢部、幼苗和采花后留下的残桩均可受害。叶受害后出现褐色近圆形病斑,后萁有可导致叶片枯死。花受害后,其膜状萼变色、萎陷或破碎,发生严重时,一部分或整个花序焦枯坏死。在潮湿环境下,病部可见灰褐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他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株残体上生存越冬。翌年春以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或由种子带菌传播侵入寄主。有再次浸染。
流行特点:多雨、高湿和阴凉的环境有利病菌生长繁。种子带菌异地调运可导致病菌远距离传播扩散。 防治措施:A. 及时清除病株及其周围残花病枝,深埋或烧毁,以减少接种体来源。B. 对种子进行处理,可将带菌种子浸泡在50℃水中30分钟或在灭菌灵800倍液中浸60分钟杀灭病菌而不影响种子发芽。C. 栽培管理中注意保持植株干燥;浇水时避免淋湿叶和花;温室要保持通风干爽,以降低空气湿度。D. 发病初期,可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速克灵(腐霉利)粉剂1000~2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3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药3~4次,可较好控制病害扩展。
症状:叶、茎及花茎的侧叶上发病。叶上病斑初生水浸状不鲜明的淡黄色斑点,病斑周边黄褐色,内部灰褐色,后呈茶褐色。老病斑周边呈紫红色。病斑直径约2~5毫米。茎部病斑与此相似。
病原:为尾孢菌Cercospora insulana Sacc,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束生。分生孢子无色,鞭形,具3~7个隔膜。大小30~983.4~4微米。本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发育,致死温度为45℃,10分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6~31℃,最适相对湿度98%~100%,以水滴状最好。
传染途径:病菌主要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在菌丝块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从叶片气孔部位侵入为害。潜育期9~10天,继在病部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再次侵染。旬平均气温19~25℃之间,平均最低温度在13℃以上。
防治方法:发病期间及时喷药。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可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