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蕲州,绕节凸生子、丑、寅、卯等十二字。安福周俊叔家得此种,亦造物之奇也。 竹出新州,一枝百叶,皮利可为砺甲,用久微滑,以酸浆渍过宿,复快利如初,多作弩箭。
出郯山,竹径几寸,近本逮二尺,节促四面参差,竹皮有如鱼鳞,面凸颇似人之面。
秆高5m,径2-3cm,节间长30cm,秆环隆起,箨环木栓质,被刺毛,节下具白粉。秆箨绿色,被刺毛和白粉,基部边缘有长刺毛密生,边缘秃净,先端急尖;箨耳发达,呈镰刀状张开,半抱茎,长0.7cm,宽0.3cm,遂毛直立,长10-15mm,在箨鞘顶端呈半月形散开;箨舌波状,中部略耸起;箨叶狭窄状,直立或反转。每小枝具叶4-5枚,叶鞘被白粉,叶耳椭圆状伸出,仅毛长达13mm,叶片披针形。分布:浙江山仙居、富阳、三门等地。
叶如棕,身如竹,密节而实心,厚理瘦骨,天然柱杖,出巴渝间。产豫者细纹,一节四尺。
四季生笋,杆节长而圆,取为乐器,声中管, 若生由石者,音更清亮可人。
产于古辣,其杆光润,上有黄黑斑点纹。旋转而细,如珠泪痕状,竹之最贵重者。由湘妃传说得名。
产自成都,近日浙杭亦有,与常竹无异;但杆上每节两青两黄相间。
杆细而长,作大丛,夏则笋从中发,源让母竹;冬则笋从外护,母竹内包,故称慈孝。
产于澄州、桃源、杭州,今江南俱有。体方有如削成,而劲挺堪为柱杖,亦异品也。
紫杆,高不过二、三尺,叶细小而猗那,类凰毛。盆种可作清玩。
一作毛竹。浙、闽最多,杆大而厚,叶细而小,异于他竹。人取编牌作舟,或造屋皆可。
出楚君蕲州,土人取其色之莹润者为簟,节疏者为萧笛。
生浙之武林西山,其妙在修篁嫩条,对抽并乱,色最可爱。
产自罗浮山,其径大七尺许,节长丈二,叶若芭蕉。
出南海普陀山,其杆细而色深紫,段之可为萧管,今浙中皆有。
产于东方,本长百寻,其曲如藤状,必得大木,乃倚而上,质有文理。
产在云梦之南,其杆俟其年之后,划为乐器,音最清亮。
出自南康府,杆高四、五丈,围约一尺许,状似甘草皮而赤色。
奇在笋自节生,竹成竿之后,其节中复又生笋, 出海外。
产于江南嘉定,每月抽笋,其形轻短而丛生,有如箭杆。
其杆似湘妃而细,反无旋纹,色亦暗,而大不如,人多取为扇骨。
产于吴越诸山,其斑纹虽不及古辣湘妃,然作器具,所用最广。
其状如古藤,长有一丈八、九尺,而色理之黑如铁。
以其修长,杆直凌云,围有三尺,故得是名。出延。
生辰州及浙三山谷间,高不盈尺,而校杆细仅如针,可作盆玩;但遇冬不可见霜雪。
其杆之大,至有十抱,较之龙公竹更奇。出临贺。
共杆内实而节疏,性弱而形紧,其细筋可代藤用。
产于宝陀岩,昔年仅一本,以之制扇甚奇,今不可得矣。
出自广东,似双竹而差大,皆两两相对而生。岭南一带较多。
其杆最高,每一节差一寸许,出自黎母山阳。
出自熊耳山,其叶有三色,黄、青、丹相间而生。
芒于溱州,其杆直上无节,而中心空洞无隔,亦异种也。
其枝叶皆似常竹,但有红花,开似安石榴,亦奇种也。
昔传是竹长百丈,出自南荒之域,附此以志异耳。
其杆极扁,出匡卢山。
出员丘,其大如澡盆。
汉武帝遣人开,致邛竹杖。
产湖湘,可为甑用。
出占城国。
产地分布: 中国华东地区 形态特征: 矮小竹类,株高尺余。秆直立,纤细,中空极小或近于实心,每节分枝三至六枝,分枝通常只有2节,仅上部1节生叶,一般每小枝生三小叶,叶广披针形,厚纸质,表面疏被毛,稍具白粉。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稍耐阴。
茶杆竹是我国有名的出口传统特产,远销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广东怀集县是茶杆竹的主要产区。
秋竹组织培育苗的成功获得,为引进植物资源的规模化繁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赏竹,在园林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
竿高4米许,直径1.5-2厘米,幼竿褐紫色或黄绿色,有不甚明显的紫色纵条纹,具白粉及向下的细刺毛,尤以节下方为密,老竿棕黄色,略带紫,二、三年竿仍有刺毛或粗糙;节间最长为24厘米,壁厚为2.5-3毫米;竿环隆起,高于箨环;箨环最初生有纤毛。箨鞘纸质,绿色;在阳光下常迅速变为褐紫色或-亡端乳白色有绿色脉纹及不甚明显的紫色纵条纹,背部有时散生褐色小斑点,无毛或疏生易落的刺毛,底部有时密生短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