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野慈姑
拉丁名:SagittariatrifoliaL.Var.Angusti-folia(Sieb.)Kitag.(长瓣慈姑)
别名:剪刀草、水慈姑、慈姑苗、燕尾草
名称考证:剪刀草(《分类草药性》)、水慈姑、慈姑苗(《四川中药志》)、燕尾草(《贵州草药》)
科目来源:泽泻科植物
药用部位:长瓣慈姑的全草。
性味归经:辛、甘、寒、有小毒《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辛,有小毒。"《贵州草药》:"性寒,味甘。"入肺、肝、肾三经。
功效分类:清热药
功效主治:解毒疗疮、清热利胆。治黄疸,瘰疬,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50克。外用:捣敷或研未调敷。
资源分布:分布华东及西南各地。
古籍考证:出自《四川中药志》。
参考出处:《四川中药志》
功效分类:清热药
相关药材:金慈姑、慈姑、花慈姑、叶慈姑
关键词:解毒、疗疮、清热、利胆、黄疸、瘰疬、蛇咬伤
治黄疸病:水慈姑、倒触伞各50克。煨水服。(《贵州草药》)
治九子疡:水慈姑根、黄山药根、独脚莲根各等分。研末,以适量调甜酒敷患处。(《贵州草药》)
治蛇伤:一野慈姑、一支蒿。捣绒,包患处。(《四川中药志》)二水慈姑炕干研末,用10~15克调水敷患者头顶百会穴;又用适量敷患处。(《贵州草药》)三鲜水慈姑100克,煨水服;并用适量煨水洗伤处。(《贵州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