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制衣行业平车

2018/06/19106 作者:佚名
导读: 即缝纫平车,与之对应的有冚车,四线车等。平车跳线问题解决方法1.首先应该看线的质量,线应选用左旋,接头少的线,线的底端不要碰到线座。2.看针,上针时将针上,正缺口朝右,做厚料或粗线应选用粗针,针头不要有毛刺,无弯曲,针不要碰压脚。3.查看过线处有无毛刺。如针板孔,定位勾,旋锁尖,旋锁皮,有毛刺则用砂布磨光滑。4.挑线簧张力不要太强,行程大约0.8-1.0CM。上线张力不要太强。5.旋锁的同步

即缝纫平车,与之对应的有冚车,四线车等。

平车跳线问题解决方法

1.首先应该看线的质量,线应选用左旋,接头少的线,线的底端不要碰到线座。

2.看针,上针时将针上,正缺口朝右,做厚料或粗线应选用粗针,针头不要有毛刺,无弯曲,针不要碰压脚。

3.查看过线处有无毛刺。如针板孔,定位勾,旋锁尖,旋锁皮,有毛刺则用砂布磨光滑。

4.挑线簧张力不要太强,行程大约0.8-1.0CM。上线张力不要太强。

5.旋锁的同步调节,先调针杆的位置,将上轮转至最下点,拧松针杆定位螺丝,将针眼的上端对准旋锁内胆孔的下端,然后拧紧定位螺丝。然后上升针杆一点,拧松旋锁螺丝,将旋锁尖勾至针中间下一点,大约1-1.5mm,侧面距离大约0.02-0.05mm,然后拧紧螺丝。针与旋锁内胆孔相擦或琐尖磨损严重或旋锁内胆晃动性大的旋锁应及时更换。

6.调节完后,蘸些机油,往旋锁尖与旋锁轨道内加几滴。注意,先用废布试缝,以除去机油。

7.如果做的是厚料,按上述所说还是不怎么理想,那么将线上涂上少许硅油(不可多涂否则会抛线),换上进dp×5针用的针杆,用进口粗针,换上厚料用的牙齿与针板,加上无尾旋锁应该可以解决了。

一、针对夏装内衣面料,在缝制时易发生跳针。

除了读者在信中提到的将勾线时间调迟,针杆比平时调低1mm外(这里强调一点,针杆降低的高度不一定就是1mm,要以机器实际勾取线环可靠情况来定。在调试时,可以仔细观察,反复调试,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另外,读者还采取了控制针杆及下轴窜动、机针针板相应选小、梭尖也无明显磨损,这些要求对解决跳针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从其调试的效果来看,问题依然存在,说明产生跳针的主要原因不在所采取的措施之列,应把重点放在下面的措施上。

(一)把梭尖与机针侧面间隙调小。

按正常标准调整,一般间隙在0~0.1mm之内,不妨将间隙调到-0.1~0mm,也就是有意让梭尖(擦)顶住机针凹缺面,这个过盈量应控制在0.1以内,若过大,在缝纫时,有可能打断机针。

(二)检查机器压脚压力是否过弱。

(三)检查压脚底板平面与针板表面是否平行,即将压脚踏下时,压脚底平面是否将缝料完全压实,要整个压脚底平面与缝料接触加压。

(四)检查机针安装方向是否正确、合宜,机针与缝料是否匹配。

通过上面4点检查确认后,跳针问题是不难得到解决的。

二、缝制的缝线很紧,底、面线都调松仍然感觉紧没有弹性,稍微拉一下,缝线就会裂开。

首先来分析一下影响线紧率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再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机针与旋梭的运动配合对线紧率的影响。

旋梭对快一点,线紧率会变好,但太快,又会引起跳针;如果过慢,浮线、跳针情况变好,但线紧率又将变差。

(二)送布牙与机针的运动配合对线紧率的影响。

送布牙动作调快些,会给收线带来阻力,使线压在针板上面、面料下面,不被挑线杆收上去,线紧率会变差,严重时会引起断线;送布牙动作太慢,将会产生断针。

(三)过线钩对线紧率的影响。

当改变机头上过线钩的位置,使挑线杆供线量减少时,线紧率就会变好;反之,改变过线钩位置,使挑线杆供线量增大时,线紧率就会变差。

因此,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读者叙述的故障现象,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缝制后缝线很紧的问题。

1.将旋梭对慢一点,这对克服跳针和线紧都有利。

2.将送布牙调快一些,阻止收线,这样形成的线迹会松些。

3.适当调整过线钩的位置,以增加挑线杆的供线量。

4.挑线簧的张力调小些。

5.面线张力调弱些。

6.把送布牙有意调成前低后高,决不能调成前高后低(应检查一下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从而导致线紧)。

以上两大问题都是由于更换缝制品种类引起的,特别是在服装行业,往往一台机器要缝制各种厚、薄、软、硬不同性质的缝料,除了针线要符合要求外,还要及时合理地调整机器的配合关系。作为一个机修工,首先要考虑到这些方面调整的必要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企业所有缝纫设备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的需要。

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要体谅机修工的辛劳和努力,客观地了解本企业的设备状况,在更换缝制品的种类时,要尽量顾及现有设备的适应性,如果缝制品种类跨度大,超过现有设备的适应极限,是很难通过调整来满足生产需要的,即使勉强调整能使用,机器的稳定性也很差,会影响生产效率,需要添置新设备的必须添置,而一味要求机修工去通过调整机器来适应产品,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