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濒江临海 ,古代交通主要依靠舟楫往来,陆上运输装卸则凭人力掮、扛、背、挑。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商品经济发展,19世纪50~60年代,马车、小车在沪上分别出现,迅即应用于城市客货运输。嗣后,榻车、老虎车等人力运输车辆也相继问世,且数量不断增加。迄19世纪末,人力运输车辆已成为上海城市运输,特别是城市货运的最主要工具。
20世纪初,在人力货车继续增加的同时,汽车投入上海运输市场。20~50年代末,上海地区呈现人力货车和汽车长期并存、错综交织的运输格局。人力货车主要承担市内短途货运,汽车主要承担大宗货物运输和长途客运。至1949年5月,全市计有2.37万余辆营业人力货车和2628辆营业货运汽车。但人力货车的运输效率毕竟很低,货运汽车则全部来自国外,长途客车多为简易的普通客车,不仅车种厂牌繁杂,且大都是国外已淘汰的落后车型或由陈旧汽车改装而成,而装卸工具的落后状况则长期未有改观。
50年代初期和中期,上海国营公路运输企业的货运汽车保有量虽有迅速增长,但大都还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车辆,营业人力货车仍有万余辆之多,装卸工具面貌依旧。
1958~1965年,上海公路运输行业的职工,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使运输装卸工具的落后面貌有了较大改变。其间,市属公路运输企业用交通牌、乘风牌等国产汽车大批取代破旧汽车,半挂车在汽车货物运输中得到推广,货运汽车的平均车吨和安全性提高;超长车、倾卸车、槽罐车相继批量投入营运;营业榻车、拖车被大批淘汰;起重机、输送机、装载机等国产装卸机械成批使用,运输工人祖祖辈辈梦寐以求丢掉杠棒、箩筐等落后工具的愿望开始实现,运输装卸生产效率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为减轻。
1966~1976年,上海货运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各区公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货车被小型货运汽车取代。许多公路运输企业和公路交通部门交通工业企业的职工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制成一批新型货车和装卸工具,使运输生产效率仍有所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公路运输业的运输装卸工具不断更新。80年代,国产的和从国外进口的汽车日益增多,沪上汽车保有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半挂车广泛使用,品种增加;愈来愈多的专用汽车投入营运。其中,800吨大平板车、多种新式专用槽罐车、装载20~40英尺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货车,以及效率高、操作方便的装载机械等,使上海公路交通部门的专业化运输、装卸能力明显提高。至1990年,上海市货运汽车的保有量已从1976年的30000辆增至79192辆,其中公路交通部门的货运汽车从5052辆增至7358辆。同年,仅市属公路运输企业拥有的大型装卸机械已达355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