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撤离后,患者的自主呼吸不能维持24h以上者属于撤离失败,应注意防止机械通气撤离的失败。如在撤离后,患者呼吸节律不规则、呼吸频率加快或伴有心动过速及多汗时,应考虑为撤离失败。
引起机械通气撤离失败的原因有:①患者的原发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②患者存在呼吸肌疲劳、胸壁功能紊乱、循环功能不全、营养不良及全身衰竭等;③气管导管位置不当或管口过小、或因分泌物阻塞等导致阻力增加;④患者对机械通气产生依赖。
大约10%的病人需长时间的机械通气。许多引起呼吸机依赖的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紊乱、肺部疾病、心理依赖等。然而,多数病人是因为其通气能力不能达到满足机体所需的每分钟通气量所致。
影响通气的因素较多,见表6。临床应予以注意。
机械通气并发症原因很多,如低氧血症可导致心律紊乱,有些源于患者肺功能不全,有些是由于治疗引起,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引起,应注意防治。
(1)原有疾病恶化:许多患者尚有呼吸系统以外的问题需要注意和及时处理,如有心脏疾病、肝肾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消化系溃疡等等。同时,在重症临护的应激压力和机械通气下,任何原有的疾病都有可能恶化。
(2)肺栓塞:呼吸支持病人往往卧床不起,由于不活动,肢端静脉血流受阻,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肺栓肺栓塞。
肺栓塞常见,临床处理棘手,被动肢体运动和弹力阻血法是预防静脉血栓形形形成的方法。
(3)体液过量:补充液体需防止体液过量的危险,尤其是当病人有心脏衰竭和肺损害,这类病人往往进行血管置管,供采取动脉血、测CVP、PAWP,这也是一种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4)呼吸机故障:密切观察了解掌握病人可能发生问题,警觉呼吸支持者发生意外。做好机器日常维护,保持呼吸机正常工作状态,机器急性失灵常见原因是操作不当,如声光报警表示压力超过了设置值,可认为是呼吸机失灵,通常原因是分泌物积聚,合理的操作是吸痰。避免人为故障,不仅在于加强训练同时需要有判断能力。
(5)感染: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6)插管位置下滑:另一类呼吸机治疗的并发症与气管插管和切开有关。置管以后不小心固定,可以向下滑,下滑可进入一侧主支气管而阻塞另一侧,必须监听肺部,必要时X片可显示肺不张,插管后要听诊,或者在病人突发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改变后要及时听诊。如病人突然的对抗呼吸机,常示插管位置可能发生下滑,体检发现一侧呼吸音消失,叩诊实音。只要及时稍拔出一点插管位置,肺即可复张而可避免X摄片。
(7)心律失常:也是呼吸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原因如患者有低氧血症、低钾血症、急性碱中毒降低血清钾浓度,导致高碳酸血症,或过度通气造成一时性碱中毒;发热可以刺激心律失常,洋地黄的使用。研究表明,洋地黄的存在使得低氧血症而致的心律失常更易发生,所以现在的倾向是除非有左心衰竭,洋地黄对低氧血症的病人心律失常的损害会增加。
(8)气胸:气胸常见且难以察觉,应注意预防。
(9)消化道出血 25%~30%的治疗者伴有,应激性溃疡是常见的原因,这种溃疡大多是浅表、多发性的,即使没有应激,COPD病人发生消化道溃疡的机会也高于正常人,另外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应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许多病人在入院前后应用激素,这些病人也可发生胃扩张和麻痹性肠梗性肠梗阻,呼吸机病人常吞下大量空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发生胃破裂,这可以插鼻胃管进行进性预防。许多原因可致胃肠出血,血量计监测可警告有无慢性、隐性出血。
(10)药物所致的并发症
(11)防止发生氧气中毒 必须合理使用氧气,若损害肺,氧中毒可致ARDS,此类中毒的关键是吸入气的氧分分压过高,所以,应仅输送病人所需的氧浓度和只在需要用氧时供给氧是预防氧中毒的关键。
对于呼吸衰竭病人要设法保持最佳通气/血流,更好地处理机械通气。人工通气后过快地降低PaCO2,病人可出现痉挛,所以应缓慢的降低PaCO2,严重的碱中毒是其正压通气对通气/血流在不同肺区的影响,血流去某一肺区部分地是依赖于肺泡的压力,如正压是加在直立位的肺区,此区的血流将明显减少,死腔通气增加。
插管后听诊肺部避免送气压力过高,及时处理已产生的并发症,准备好胸腔引流管,及时处理气胸,总之作好详尽的准备工作,防治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