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德海原是伸入北海的海湾,面积3388平方公里,1667年H·斯泰芬建议沿瓦尔登海北面岛屿修筑拦海大堤,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该计划未能实现。1916年的暴潮使该地区遭受了严重损失。1918年荷兰议会通过了C·莱利提出的须德海围垦方案,1920年开始该工程施工。
该工程是一项大型挡潮围垦工程,主要包括拦海大堤和5个垦区。拦河大堤长32.5km,堤顶平均宽度90m,设有4车道高速公路,共填筑土石料3850万立方米。堤间设有5座5孔泄水闸,600t和200t船闸各一座。拦河大堤把须德海与外海隔开,通过排咸纳淡,使内湖变成淡水湖。该湖称为艾瑟尔(Ijsselmeer)湖,湖内洼地分成5个垦区,分期开发。维灵厄梅尔(Wieringermeer)垦区于1926~1930年完成。东北垦区(Noordoost)于1937~1942年完成。1950~1957年完成了东弗莱沃兰垦区(East Flevoland)的开发。1959~1968年完成南弗莱沃兰垦区(South Flevoland)的开发。以上4个垦区共开垦土地1650平方公里。马克瓦德垦区(Markerwaard)已完成大堤,湖内尚未排干垦殖。该垦区面积600平方公里。每个垦区均先建长堤,再抽干湖水。东弗莱沃兰垦区共筑堤防90km,泵站抽水能力约78立方米/秒。
该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45km,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并可防止土地盐碱化。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通干线;利用原河道发展航运;艾瑟尔湖可提供淡水,促进了工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垦区水网,可发展旅游。已建成的四个垦区,已迁入约314.3万人,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区。
荷兰南部莱茵河、马斯河和斯海尔德河(Scheltd)下游的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有世界名港鹿特丹港。但地势低洼,河叉交错,易受潮灾。1953年的暴潮使该地区遭受了重大损失,共淹没土地约合20万公顷。近2000人丧生。1958年荷兰国会批准了三角洲委员会提出的治理方案,开始对该三角洲进行治理。
该工程是一项大型挡潮和河口控制工程,主要包括5处挡潮闸坝和5处水道控制闸。
(1)东斯海尔德(Eastern Scheldt)闸坝。该闸坝横跨东斯海尔德河,是一座挡潮坝。河口被
小岛分居3个口门,宽度分别为180、1200m和2500m,最大深度45m,大坝全长9km。三
个挡潮闸共长2800m,共设63孔,每孔宽45m,于1986年竣工。
(2)费尔瑟(Veerse)挡潮闸。该闸位于东斯海尔德闸坝之南,东面有赞德克列克(Zandkreek)闸坝。两闸坝之间形成一个22km的淡水湖。赞德克列克闸坝设有泄水闸排泄洪水。两座闸坝分别于1961年和1969年竣工。
(3)布劳沃斯(Brou Wers)挡潮闸。该闸位于赫雷弗灵恩河口。上游有赫雷弗灵恩(Grevelingen)闸坝。两闸坝之间形成110km的封闭水域。这两座闸坝分别于1978年和1983年竣工。
(4)哈灵水道(Haringvliet)挡潮闸坝。该闸坝位于哈林水道河口,口门宽4.5km,坝长3.5km,闸长1km,共设17孔,每孔宽56m,于1971年竣工。
(5)荷兰斯艾瑟(Hollandse Ijssel)挡潮闸。该闸位于鹿特丹新水道的支流荷兰斯艾瑟河口,为单孔闸,跨度为80m,装有垂直提升平面闸门。另还设有一座船闸,以维持关闸挡潮时通航。该挡潮闸于1958年竣工。
三角洲水道上的其他3座闸坝是沃尔克拉克(Volkerak)闸坝,由一座4孔节制闸和3座22m×300m的船闸组成,1970年竣工;菲利浦(Philips)闸坝,1986年建成;牡蛎(Oester)闸坝,1986年建成,也设有船闸。
本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700多km,提高了防潮安全保障和标准;可有效控制和管理三角洲水道,防止咸水入侵,改善了水质和减少了泥沙淤积,能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在闸坝施工中,采取了现代化技术。如东些耳德闸的闸墩,净重18000t,用特制运输船浮运至现场水面,然后沉放就位。地基预先经过特殊处理,挖除10多米厚淤泥换清沙石,振实整平铺上二层反滤垫。宽56m的哈林费莱特闸,在闸墩上设有倒三角形预应力梁,使海、河两侧的压力传至三角形大梁后再传到闸墩。菲利浦闸中设有利用咸淡水密度差设计而成的咸淡水分隔系统,防止船闸运用时咸水入侵和淡水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