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氨制冷系统低压系统

2018/06/19171 作者:佚名
导读:低压系统因制冷系统供液方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根据向蒸发器供液的动力,直接冷却系统分直接膨胀供液、重力供液、液泵供液和气泵供液等四种。 氨制冷系统直接膨胀供液 利用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之差,将节流后的制冷剂直接送入蒸发器的供液方式,称为直接膨胀供液。在制冷装置中,它是应用最早和最简单的供液方式。该方式的特点是 : ①制冷设备少,系统简单,制冷剂充注量少,工程费用低。 ②节流生成的闪发气体进入蒸发器,

低压系统因制冷系统供液方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根据向蒸发器供液的动力,直接冷却系统分直接膨胀供液、重力供液、液泵供液和气泵供液等四种。

氨制冷系统直接膨胀供液

利用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之差,将节流后的制冷剂直接送入蒸发器的供液方式,称为直接膨胀供液。在制冷装置中,它是应用最早和最简单的供液方式。该方式的特点是 :

①制冷设备少,系统简单,制冷剂充注量少,工程费用低。

②节流生成的闪发气体进入蒸发器,使制冷效率降低。

③无气液分离设备,容易发生湿行程。

④操作调节困难。随冷凝压力、蒸发压力、负荷大小的变化,应及时调整节流阀的开启度,这对使用手动节流阀、靠人工调节的制冷装置来讲是不容易做到恰到好处的。同时,由于闪发气体的存在,对并联蒸发器的供液不容易均匀分配,使供液多的易湿行程,供液少的则出现过热现象。

氨制冷系统重力供液

重力供液主要用于氨制冷装置。

1.工作原理

在节流阀和蒸发器、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增设氨液分离器,并将其设在高于蒸发器的地方。节流后的两相制冷剂先进入氨液分离器被分离,分离下来的液体利用氨液分离器内保持的液面和蒸发器之间高差形成的静压向蒸发器供液,故称之为重力供液。

2.供液高差的确定

氨液分离器内正常液面和蒸发器之间的高差取决于流动阻力的大小,供液高差过小,不足以克服阻力,供液不通畅;供液高差过大,液柱静压对蒸发温度的影响加大。因此,为了保证既能向蒸发器正常供液,又不至于严重影响蒸发温度,原则上讲,该高差形成的静压在克服了总阻力之后,剩余压差对蒸发温度的影响不超过1℃。如不同蒸发回路所要求的剩余压差值分别为 :

-33℃回路:≯5KPa

-28℃回路:≯6KPa

-15℃回路:≯12KPa

实际计划中氨液分离器正常液面可高于蒸发器最长层管子0.5~2m,常取1.5m。

3.机房氨液分离器的设置

重力供液的回气系统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氨压缩机房内增设氨液分离器:①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库房;②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制冰池;③库房氨液分离器与氨压缩机房的水平距离大于50m时。

也就是说,为了提高压缩机运行的安全性,必要时设机房氨液分离器,对库房氨液分离器不承担向蒸发器供液的任务,不必保持一定液面。

4.氨液分离器的数量

按库房、机房氨液分离器分别确定。

①机房氨液分离器的数量取决于蒸发回路数、冷间数及层数。不同蒸发回路应分别设置;多层库房应分层设置;同一蒸发回路的多个冷间可以合用一个,也可以分别设置。

②机房氨液分离器的数量主要取决于蒸发回路数,需要设置时,在满足气液分离的条件下,一个蒸发回路设一个即可。

5.分调节站的设置

一个氨液分离器对多个冷间或多组蒸发器供液时,为便于操作管理,设置分调节站。分调节站按制冷剂流过时的相态分液体分调节站、气体分调节站;按融霜功能分带热氨融霜和不带热氨融霜的分调节站。两种型式的调节站均由总管、支管、截止阀、压力表等组成,其中支管的数量由冷间和蒸发器的数量而定。原则上一间一根供液一根回气;对于采用不同型式蒸发器的冷间,可分别供液并联回气,或分别供液分别回气。

简化设计的分调节站,阀门少,结构简单。但任何一个蒸发器融霜时,同一蒸发回路的其他蒸发器都不能降温,且需要有另一个蒸发回路存在,以提供热源。对于不需要经常融霜的冷间可以考虑选用,如冻结物冷藏间。

6.排液桶、低压贮液桶的连接

排液桶、低压贮液桶的构造相同,用途稍有不同。排液桶主要用于容纳冲霜排液,低压贮液桶则是收集个容器分离下来的液体。早些年建的冷库中,有这两种都设的。后来,为简化系统采取了一桶两用的设计方式。

7.蒸发器制冷剂流向

由于重力供液的供液压力不是很大,蒸发器制冷剂流向必须采用下进上出,即液体从蒸发器底部进入,回气从顶部接出。

8.特点

重力供液有以下特点 :

①改善了直接膨胀供液的不足。

②液柱静压对蒸发温度有影响。

③蒸发器内制冷剂流速慢,放热系数较低,且其中的积油不易被冲出来。

④氨液分离器、分调节站布置较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

⑤需加建阁楼或占穿堂等使用面积放置氨液分离器,土建费用增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