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当前的碳市场,"安全带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人人都知道,低碳很好,但是大家也都清楚,低碳很贵。因此,没有总量控制的碳交易,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面对目前并没有联邦范围内总量控制的美国市场,可以看出"安全带效应"正在吸引主要的排放企业加入到碳交易实践中来。 2009年1月1日,美国东北部十几个州的政府开始强制本地区电力企业进行二氧化碳减排(RGGI)。这十几个州的GDP总额大概是三万亿美金,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量。而随着东部开始强制碳交易(Cap and Trade),目前美国西海岸,包括加利福尼亚,也开始设计在西海岸几个州(包括加拿大的几个省)的总量控制下的碳交易, 简称WCI。他们计划到2012年1月1日,开始以州的层面进行强制碳交易。加州如果是一个国家,它的GDP在全球排到第7位。目前,在美国的中西部,也有类似的州政府层面推Cap and Trade的计划。
面对这样的情况,美国各大电厂,交通企业对碳交易的重视和参与度,不断上升。 再看中国,情况要好得多。对我来说,中国到2020年减排40%-45%的总量控制是一个里程碑。很多人说,这不是一个"硬指标",但是我们在设计市场的时候,不能为了追求十全十美而放弃了本来也可行的一些步骤。
中国目前已经有了十几家环境交易所,怎样让政府已经出台的这些政策跑起来,转起来,用一种市场化的平台和机制帮助排放企业达到40%-45%碳强度的下降?怎么让成本越低越好?怎么制定游戏规则?怎么进行交易监管?这些恐怕还需要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配合。 我们工具箱里有很多工具,扳子、钳子、锥子……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些用起来,用足,是让总量指标下的企业同样达到目标,成本越小越好。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