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电解铜生产发展迅猛。1952年,上海冶炼厂产6000余吨,同镒、合利、信丰等16家私营冶炼厂也有生产。全市电解铜产量达万吨。与此同时,开元、协诚昌、大伦等10多家冶炼厂还以电解精炼法,用废铅锡为原料生产电解铅、锡,获得成功,为国内首创。5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民经济对有色金属品种数量需求的增加,上海先后试制生产出多种有色重金属和稀贵金属。上海冶炼厂在国内率先以电解法生产精铋、电解镍、电解钴等。并从铜电解阳极泥中回收贵金属金、银、铂、钯等以及稀散金属硒、碲。上海合昌熔炼厂用锌灰渣为原料熔炼出粗锌锭,稍后中熔金属冶炼厂则用精馏法生产粗锌。上海协诚昌冶炼厂等试制成电解锰。50年代末,上海冶炼厂等开始试制铜、锑、铅、铋、砷、镓、磷等高纯金属。为了发展稀有金属,60年代初,建成上海金属加工厂、上海跃龙化工厂、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三个大中型稀有、稀土金属材料研制生产基地。至此上海除能生产一般重有色金属和冶炼回收贵金属外,并开始研制生产海绵钛、海绵锆、金属铍、钒、钽和多种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等。在冶炼工艺上如锆铪分离技术,钛、铍、钒等冶炼技术都有所突破。随着生产工艺和环保技术的进步以及各行各业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各冶炼企业还从生产过程综合回收品种繁多的氧化物、金属盐类和各种化合物。
随着电解铜冶炼技术进一步创新,采用高电流密度,短极距强化工艺,产量逐步增加。70年代,从阿尔巴尼亚的低镍红土矿中分离提取镍钴的湿法冶金流程获成功。铅的年产量达6000吨以上。再生锌的蒸馏技术也不断发展,利用热能的简易三塔式精馏炉使产量质量不断提高。贵金属的熔炼技术将反射炉型的贵铅炉和分银炉改为卧式转炉,提高了回收率,并从金电解熔液中提取海绵铂、钯。金属铍生产采用萃取工艺是技术上一大进步。形成年产1000吨海绵钛、20吨原子能级海绵锆、800吨五氧化二钒、2~3吨金属铍等的生产能力。在分离技术上出现萃取、反萃取、高纯金属提炼等新技术。并以高压水解工艺,扩大生产化纤用与锐钛型涂料钛白粉。
80年代,冶炼技术又有新的提高。铜冶炼中采用余热利用技术,缩短冶炼时间。用电解法分离铅铋合金获得成功。结合水法生产1号铋和铅。硒生产能力达30吨/年。并不断扩大硒、碲合金粉和多种化合物等新品种。氧化钒、电解锰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但由于一些稀有金属矿源短缺和"三废"污染等原因、钛、锆、铍、锰等被迫停产。
至1990年,上海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已形成较系统的生产线。有些冶炼技术工艺已接近和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1949~1990年产电解铜158.7万吨,铜线锭190万吨;解放后开发的新产品,自试产到1990年的产量为电解铜箔4063吨,电解铝锭113672吨,锡锭53014吨,电解镍26417吨,电解锰10490.32吨,锌71096.6吨,金34.435吨,银2740.6吨,二氧化钛24086吨,海绵锆130余吨,五氧化二钒17700.9吨,金属铍8655.27公斤,以及相当数量的其他有色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类及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