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5年,上海天文台参与了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第一期工程。主要承担的任务有:气球观测平台的控制--设计、制造用于天文观测的反捻吊篮姿控系统;气球运动参数的测定;红外天文观测。1979年1月,上海天文台成立红外天文组。该组设计了二波段口径为15厘米的太阳远红外球载望远镜、一波段口径为15厘米快速扫描球载近红外望远镜和―近红外及―远红外口径为10厘米的快速扫描球载望远镜。
1982年,上海天文台利用万立方米级气球,在中国科学院香河站成功进行太阳远红外观测,获得太阳在18微米处的远红外流量,从而计算了太阳在该波段的远红外亮度温度。1985年,上海天文台成功地进行了银河系中心及木星、天蝎α等红外星的近红外观测。
1986~1988年,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及空间中心与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从日本鹿儿岛到中国华东地区的越洋高空科学气球飞行和观测。中日双方测控和回收了从日本鹿儿岛起飞的体积从5000立方米到5万立方米高空气球飞行的仪器吊仓共7次。在高空气球越洋飞行中,对银道面天区大尺度红外扫描观测,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银道面、木星、土星、火星及一些亮晚型星的红外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