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防水保暖救生衣发明历程

2018/06/19264 作者:佚名
导读: “试验”失败30多次2009年5月,何国举开始“研发”自己的第一件防水保暖救生衣。他先是画好了图纸,再买来救生衣原料—一种涂层面料,以及手套、筒靴等,再买来专用胶水及浮力袋(内装软泡沫)。随后,何国举将这些材料用缝纫机缝补上。袖子和背心、背心和帽子的拉链连接等地方,他都缝得非常仔细。而该用胶水粘的地方,他也粘得很认真。“因为当时自己还在当保安,我基本上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干这件事。”3个月后

“试验”失败30多次

2009年5月,何国举开始“研发”自己的第一件防水保暖救生衣。他先是画好了图纸,再买来救生衣原料—一种涂层面料,以及手套、筒靴等,再买来专用胶水及浮力袋(内装软泡沫)。随后,何国举将这些材料用缝纫机缝补上。袖子和背心、背心和帽子的拉链连接等地方,他都缝得非常仔细。而该用胶水粘的地方,他也粘得很认真。

“因为当时自己还在当保安,我基本上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干这件事。”3个月后,第一件样品终于“出炉”了。同年8月底的一天,何国举穿上这件救生衣来到嘉陵江“江与城”江边下了水。“当时,我在救生衣里面还穿了件衬衣和短裤,在江上漂了约5米远时,我突然感到衬衣、短裤全部湿了,我想应该是进水了,于是赶紧上岸。”上岸后,何国举果然发现,救生衣破了三四个小洞。

最开始,何国举分析可能是救生衣原料用得少了,薄了。于是,他开始在制作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救生衣时,增加了涂层面料的用料,不断将救生衣加厚。但想不到的是,何国举再次拿着这几件救生衣到嘉陵江“试验”时,依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救生衣在巨大的江水压力下“不堪重负”,先后进水。

“在2010年8月前,我和儿子、朋友先后30多次到嘉陵江上去‘试验’,全部失败而归。”何国举说,为此,他一度心灰意冷,“当时真想放弃。” 

辞去保安工作,

专心搞“发明”终成功

“救生衣的问题可能是面料没达到要求。”一名好友提醒何国举。

而何国举意识到这个问题后,2010年8月,他到浙江找到当地一些生产救生衣的厂家。经人指点,何国举在原先的救生衣上,替换了两样最关键的材料:一是救生衣原料,由涂层面料换成高弹防水面料;二是将浮力袋的材料换成了专用的浮力材料。“手套、筒靴、帽子与救生衣连接,都由机器进行了专门处理。而救生衣里面的接头、浮力袋等,都是我亲手制作的。”何国举说。不久,一件全新的防水保暖救生衣就这样“诞生”了。

2011年初,何国举拿着崭新的救生衣,再次来到嘉陵江边“试验”。这次,救生衣不再进水,困扰何国举许久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但何国举并没感到满意,他对救生衣的外观、重量等,又进行了多次“改良”。

2012年4月,何国举瞒着妻子,辞去了保安工作,一门心思投入到救生衣的研发中。“因为之前要上班,研制工作总是断断续续,我想辞职后精力会更集中一些。”

做了不下100次实验,又淘汰了两代泳衣,第3次去浙江制作了第3代泳衣。前前后后花了3万余元,经过了上百次下水“试验”,何国举的救生衣终于可以穿着下水“漂流”了。“2012年腊月,我侄女婿穿上它,在江上最远漂(游)了100多米远。”何国举说,2012年12月,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两项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013年5月,何国举的“保暖救生衣”成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