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互联网+融合的信息化施工技术,会极大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并对整个行业的管理、运作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肖绪文
“史上最严”环保法的正式实施,对建筑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筑业是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它消耗了全国45%的水泥,50%以上的钢材;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近50%的能源;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等约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施工垃圾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施工粉尘占城区粉尘排放量的22%。
当下,业界已经形成共识,推进绿色施工和建造是建筑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垃圾排放、减轻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
绿色施工概念已提出十多年。它面临着哪些现实难题?未来建筑产业的绿色发展又有哪些新动向和趋势?日前,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肖绪文。
绿色施工覆盖率不足20%
企业观察报:作为业内最早提出绿色施工的专家之一,关于绿色施工的两个国家标准都是您主持编写的,您如何评价绿色施工当下的发展状况?
肖绪文:绿色施工这个概念提出已经有十几年,但直到近几年,绿色施工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首先,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对绿色施工达成共识,推进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比如2010年,第一次申报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只有11个项目,2012年有80个,2013年有500多个,2014年已近900个。
其次,针对绿色施工,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国家标准体系,即《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绿色施工推进已具备标准支撑。
最后,从与项目的接触来看,很多项目部在实施绿色施工方面已取得很大突破,但行业整体覆盖面还不够理想,接近20%。中建旗下所有企业目前都在全力推进绿色施工。
企业观察报:绿色施工覆盖率为什么不足20%?
肖绪文: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大但利润薄,行业产能过剩。很多企业面临的仍是生存与发展问题,让他们去关注社会和环境有些困难,推进绿色施工的意识不是很强。
第二,相关政策法规不到位。与社会环境相关的绿色施工,没有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企业的积极性不强。比如降噪、减少废水排放等,都需要企业增加成本投入。
第三,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绿色施工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节约资源,又要保护环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具体的降噪、降尘、减排等技术标准没有完全配套,比如降噪降到多少,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控制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控制等都不明确。
第四,一般来说,保证质量、安全、工期、降低成本和收益等是工程项目的主要目标,如果将环保同时作为核心目标,相应的施工技术和管理体制机制比较缺乏,研究不到位。很多企业想做也不知道如何做,尤其是小企业。
企业观察报: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肖绪文:解决的核心是政策。资源和环境保护必须由政府主导。比如高层建筑会挖基坑,基坑施工降水会影响整个地下水环境;而很多企业都将抽出的水排入地下管道,造成巨大浪费。如果要做到基坑少抽水、只降坑内水不影响其他地下水,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如果政府没有强制,也没有激励,甚至没有表扬,很少企业会去做。
实际上,只需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中加入“所有工程项目必须实施绿色施工”这一条就够了。业主在招标中必然会做要求,虽然部分企业可能会有所损失,但受益的是整个中国大环境。在政策实施中要“前有金条,后有老虎”,做好了有政策激励,做不好要受到惩罚。如果政府可以给予企业一些相应补贴以弥补企业绿色施工增加的成本,肯定会提高企业积极性。
3D打印的是房子而不是建筑
企业观察报:近年来,建筑3D打印大热。上海企业已经开始用3D打印房子,据说材料可以用建筑废材,环保且成本低。这是否是未来建筑业绿色发展的方向?
肖绪文: 3D打印实际是由信息化驱动的机械化运作,它在绿色建造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说,3D打印将带来建筑业的一次革命。但它在国内当下的发展不能盲目乐观。
我实地考察过国内实践建筑3D打印最早的上海企业。中建八局也用3D打印建了一栋5层的房子。但这些只能叫做房子,不能叫建筑。因为建筑必须满足国家要求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完成验收,形成合格的建筑产品。
现在3D打印的房子,材料耐久性、强度、性能都不清晰。因为打印的“油墨”要有特殊的科学配比,要有设计参数,要有特定工艺来保证质量,最后要通过验收。这不仅需要技术研究,还需要国家层面的设计、施工、材料和验收等标准。
3D打印在国内建筑领域的应用可以说依然处于研究阶段。我认为,未来3-5年甚至更短时间内,3D打印技术就会打印出国家认可、居住放心的建筑。
企业观察报:“互联网+”的概念目前很火,建筑业与互联网在未来有哪些融合趋势?
肖绪文:早在20年前就提出过“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现在更为现实、可行。绿色施工强调信息化施工,可以说网络信息化施工运用得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当下,BIM技术在设计领域中发展很快。BIM是在计算机中呈现一个立体建筑模型,可以看到任何角度的建筑外形,也可以进入里面任何角度去看结构和材料质感。这个系统可以在建筑物化之前提前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让设计的建筑更加科学。
但BIM仅仅是建筑信息模型的一个软件系统,要真正实现网络信息化施工,仅有BIM远远不够。施工过程更关注的是质量、安全、商务、进度等问题,程序和技术更复杂,要求更高,考虑的要素更多。这就需要基于施工自身角度研发一套新的信息化系统,就是基于BIM之上的CIM,即施工信息模型。这是与互联网融合的集大成表现。
CIM将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施工关注的各项重点内容融汇其中,与项目管理的流程、模式、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等完美结合,实现各方管理信息的集成共享。这需要施工企业提供需求,组织软件商、集成商、网络专家一起去研发,因为只有施工企业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与互联网融合的CIM,会极大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并对整个行业的管理、运作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当下BIM大都来自国外软件公司,中国需要本土的施工信息系统。目前中建已经提出这个思路,作为施工方牵头去做CIM的研发。我建议国家在十三五期间要结合工程建造特点,专门研发这套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很庞大,研发比较难,但这才是我们的创新。
链接
建筑业中的绿色概念
建筑业中带有“绿色”前缀的概念有好几个,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和绿色建造。
绿色建筑是指盖好的房子运行是否绿色,是否节能、节约资源。比如,固体垃圾和废水等能否很好地处理,使用起来是否适用、高效、健康,对周围环境是否有不利影响等,强调的是自然生态原则和要求下的建筑本身。
绿色施工则是指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在施工中通过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和保护环境,即“四节一环保”。但随着绿色施工研究的深入,仅“四节一环保”还不足以完整定义绿色施工。实质上,在施工过程中节约和保护劳动人力资源、合理选用机械设备等也是绿色施工的重要内容。
绿色施工强调建筑生成过程中的绿色。这个动态过程比绿色建筑更复杂,涉及的资源采购繁多,比如水、电、人、地、环境、设备等。绿色施工的着眼点在于环境保护。所以一个企业的绿色施工代表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在建筑生成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保证绿色推进,中国建筑还提出了一个“绿色建造”的概念,包含了立项、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每个环节的绿色及环节间的有机协同,会将建筑生成得更经济、更高效、更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