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洛杉·贝尔(Lowthian Bell)根据在预精炼炉内用氧化铁在脱碳前能脱磷的经验开发了铁水预脱磷技术,即向装有铁水的摆动槽内投入氧化铁皮、精炼渣和铁矿石等,边加热边以60~80次/min的频率振动,然后扒去含P2O5的渣,铁水送至精炼炉,铁水中磷自1.5%降至0.22%。与此同时进行的另一种脱磷法是在金属炉壳内附有炉衬的旋转炉内装入铁水,边旋转边投入氧化铁进行脱磷,然后将脱磷铁水与高硅铁水混合,在贝塞麦(Bessemer)炉或西门子一马丁(Siemens-Martin)炉内精炼。该法工业化后仅两年,在德国即被托马斯(Thomas)炉取代,北美引进该工艺后改造成为克虏伯(Krupp)精炼炉,脱磷率为70%~80%,磷从0.1%~0.5%降至0.02%。其后,由于托马斯转炉、碱性平炉及LD(Linz-Donawitz)转炉均能实现脱磷,因而铁水预脱磷一度受到冷落。20世纪70年代,随着钢铁生产进入高速度发展期,含磷转炉渣的存放变得困难,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转炉渣量,加之连铸比和炉外精炼比的增加需要提高出钢温度而使转炉吹炼过程脱磷负荷增大,低磷钢、高级优质钢、不锈钢和高级合金钢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世界各国对铁水预脱磷的研究日趋兴盛,并取得了重大发展,特别是日本已实现了工业化。中国的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在1990年也设置了铁水预处理站并开发了预脱磷技术。随着对钢材品种、质量的要求日益苛刻和钢铁冶金工艺的日趋合理化,铁水预脱磷将为冶金工作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