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勿改掉 “绿色记忆”
最近,连云港市民庄先生路过解放西路,发现原财经学校土地被征收后,这里的众多法桐、雪松等难觅踪影。作为该校老毕业生,庄先生认为曾经的“法桐长廊”被去除非常可惜。笔者以为,旧城改造本是好事,但不管对老城区的哪个地块进行改造,都不能改掉原地块的“绿色记忆”。否则,不仅破坏了相应地块的生态环境,也违背了旧城改造造福市民的初衷。
近年来,连云港市旧城改造力度一年比一年大,这对市民而言无疑是福音。谈到旧城改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原有房屋土地的征收,其次就是征收后的新房建设问题。征收工作难度非常大,征收人员费尽口舌总算让被征收户如期签约。待一切准备就绪,相关地块建筑拆除时,承担工作的单位往往野蛮施工,他们不仅拆除了所有地面建筑物,还毁掉了原地块上的大小树木。原市车辆厂等地块被征收后就是这样的情况,原财经学校也只保留了少量绿化。被征收地块由此变成了真正的“净地”,难怪一些市民对此反感。
而在老地块施行的新城建设中,绿化矛盾同样存在。在已完成改造的不少小区,常常可以看到其楼房高耸入云,绿地根本谈不上达标,较早实施的海州鼓楼嘉园小区最具代表性。类似被改造的小区绝不缺少钢筋水泥,缺少的就是新鲜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这对于居民身心健康显然不利。那么,是不是原地保留绿化物很难呢?答案是否定的,光明小区和港利绿园就是少数最成功的案例。两小区此前均为工厂加平房宿舍区,两地块拆迁时,施工人员将原有法桐等假植,其后又将这些树木全部用于小区绿化,那些法桐至今仍绿意葱葱。
既然如此,相关部门为何不愿意保留原有绿化,而追求净地之“净”?其中当然有资金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则是责任心和对绿化的态度问题。旧城改造中的园林绿化并非仅仅是绿地多寡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环境,特别是城市的生态环境,而建立生态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城市环境又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基础。在这方面,南京在推进相关工程前实施的“绿评”值得借鉴。2011年起,南京对凡是涉及绿化保护的重大工程项目,均须邀请规划、建设、园林等单位的专家和市民代表一起组成咨询小组,对工程项目绿化保护进行综合评定,让“绿评”与环评、安评一样成为重大工程实施的重要条件。今后,港城实施旧城改造,不妨也进行相应的“绿评”,而要做到这些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