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长科:河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专家导读——邱明兵
1、现行做法
复合地基褥垫层厚度的设计,按照当前的做法,是按照规范规定结合工程实际进行选用。比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的规定是:
【大家可以通过又土又木APP,搜索“JGJ79”,通过条文对比即可学习相关内容】
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7.7.2条4款规定:
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7.6.2条6款规定:
对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复合地基,7.5.2条8款规定:
对旋喷桩复合地基,7.4.6条规定:
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7.3.1条6款规定:
对振冲碎石桩、沉管砂石桩复合地基,7.2.2条7款规定:
2、褥垫层作用原理的启发
笔者在1996年发表一篇文章,见文献[1],对复合地基褥垫层的作用原理进行了阐述分析,基础-褥垫层-桩土共同作用,褥垫层起到了桩土应力调节的重要作用。
对于柔性褥垫层(砂、碎石等散体材料)情况,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向下位移,因桩间土的刚度低于桩的刚度,桩间土承担荷载在趋势上首先产生沉降,接着,基底压力向桩顶进行应力集中,桩顶之上的柔性褥垫层材料开始陆续侧向位移到桩间土之上,桩间土进一步分担荷载向下沉降,期间,出现“桩上刺”现象,桩顶相对向上刺入了柔性褥垫层。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基础-褥垫层-桩及桩间土,三者共同工作,经过柔性褥垫层调节,直至最终达到基底压力、桩反力与桩间土反力三者的平衡。
对于刚性褥垫层,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向下位移,因刚性褥垫层没有调节作用,从而出现“桩下刺”现象,在趋势上桩顶先向下位移,接着桩间土逐渐承担荷载,最终直至达到基底压力、桩反力与桩间土反力三者的平衡。
对于刚度介于刚性和柔性之间的褥垫层,作用原理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刚者先坚持,柔者先变形。
可以看出,基础-褥垫层-桩及桩间土,三者是一个共同作用的系统。合适厚度、足够柔性的柔性褥垫层,保障了桩间土承载力的发挥,不足部分有桩承担。足够刚度的刚性褥垫层,保障了桩承载力的发挥,不足部分,有桩间土承担。
应该说,褥垫层因其性质、状态、厚度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褥垫层,就有什么样的机理。
3、褥垫层厚度设计计算方法建议
这里只对柔性褥垫层的厚度设计提出计算建议(对刚性褥垫层,从发挥作用原理上来说,不能称为褥垫层,只能称作垫层。这里不再赘述)。
先看下面三张图:
图1 复合地基承担上部荷载之前的结构图
图2 复合地基承担上部荷载之后的结构图
图3 上部荷载作用下的桩与桩间土受力变形曲线示意图
根据上述三张图,柔性褥垫层厚度设计的计算公式建议如下:
t=ss-sp+tr+tb
式中,t表示柔性褥垫层厚度;ss表示桩间土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相应于其设计分担压力对应的沉降量;sp表示桩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相应于其设计分担压力对应的沉降量;tr表示上部荷载作用下桩顶之上的柔性褥垫层最终残余厚度,取决于桩顶直径和柔性褥垫层材料的性质;tb表示上部荷载作用下柔性褥垫层的压缩量。
注意,ss、sp的取值,要保障桩间土、桩,其相应的分担荷载均不能超过其承载力特征值。
★
参考文献
1、王长科,郭新海. 基础—垫层—复合地基共同作用原理. 土木工程学报, 1996年第5期
★
福利分享
直搜条文,深度呈现
一键实现,条文对比
想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更多优惠等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