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铁路人紧握“闸把”接力棒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本报记者王烁“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用这句话来形容吕家祖孙三代,再准确不过。
在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吕家祖孙三人名气很响。从爷爷吕茂林开的蒸汽机,到父亲吕顺平开的内燃机,再到孙子吕翔开的电力机,吕家三代经历了中国铁路牵引动力发展的不同时期,见证了中国铁路从缓慢行进的昨天到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见证了曾经举步维艰的中国铁路走到了如今的昂首挺胸,阔步向前。对于他们来说,伸向远方的钢轨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大变迁,更是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记忆中的“大粗黑”
吕家老爷子吕茂林,今年已经81岁高龄,虽然和火车朝夕相处了30年,但是在吕茂林的记忆中,火车司机的基调却总是黑色的,并与脏、苦、累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57年,吕茂林成为蒸汽机车上的司炉。顾名思义,司炉就是专门负责给蒸汽机车上的炉子添煤的。当时的蒸汽机车全靠烧煤将水转化成蒸汽来带动。因此,炉膛底部的大锅炉就成了机器的核心部位。锅炉烧得好坏决定了火车跑得快慢,因此,只要火车开着,吕茂林便不得不一直埋头添煤,机车到达终点后,整个人总是一身煤灰。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便是当时流传甚广的一段话。“蒸汽机车比较脏,经常跟煤油打交道,衣服上弄得也是油,手上脸上抹的都是煤油。”吕茂林说,那个时候别人经常调侃说火车司机下班了全身只有牙是白的。
1960年,吕茂林被提升为司机,当时蒸汽机车的驾驶室前是8米长的车头,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况,司机只能从左侧的窗户向外瞭望,右侧的观察则由搭档副司机负责。蒸汽机车的司机室四面通风,夏天外面是高温,驾驶室更是像个火炉子,烤得人脸上火辣辣的;冬天冷得要命,脸在窗外探一会儿就被冻僵了,一趟车下来,往往是半边身子出着汗半边身子挂满冰霜。
除了驾驶环境恶劣,当时的火车速度也很慢。“从郑州到信阳303公里有时候慢车能跑十一二个钟头。最快的慢车也是七个多钟头。”吕茂林说,“当时,我的梦想就是开上又干净又快的内燃机车。可岁月不等人,梦想只能交给儿子实现了。”
薪火相传子承父业
“小时候,给当火车司机的父亲送饭是我最快乐的事情,因为看到父亲就能看到火车。”吕顺平说,小时候每当他想上火车玩都被父亲呵斥这不是玩耍的地方,那个时候他就暗自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个火车司机,在机车上痛快玩几天。
1986年,吕顺平报名参加了司机考试。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勤学好问、善于总结,再加上有父亲的指导,他很快就“上了路”。“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的操作完全不一样,虽然操作程序相对简化了,但机械的故障发生率也不少。”吕顺平说,那段时间里,每天都捧着厚厚的一摞专业书,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学习。终于在1987年,吕顺平开上了当年郑州铁路局的第一批内燃机车,结束了每天和汽门、手把打交道的日子,开始摆弄起油门和牵引杆。
由于家庭的影响,吕顺平从小就养成了胆大心细的习惯,继承了父辈的优秀品质,登上机车就“来劲儿”,工作中从没发生走神、打盹和违章违纪。
和吕顺平搭过班的伙计都说:“吕师傅开车啥时候都像新司机第一次开车一样,呼唤应答一丝不苟、手比眼看滴水不漏,提、回手柄,取、放无线电动作都干净利索、准确到位。”吕顺平从出勤到检车,再到操纵,直至退勤,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不偷懒、不简化。
吕顺平开火车的32年恰好是中国铁路变化最大的32年,铁路六次大提速他也都曾亲历。对于铁路的巨大变化,吕顺平深有感触,“我父亲开蒸汽机车那时候没有机车信号,遇到大雾天的时候,特殊情况下需要停车,上前确认,甚至有时候需要爬到信号机上去确认。但我们只要控制好速度,盯住每一驾信号就行了。”
吕顺平这么总结32年的铁路变化:劳动减轻了,车型先进了,车速提高了。
看着火车心里就舒服
爷爷开火车,父亲也开火车,从记事起,吕翔清楚地记得,爷爷和父亲在家里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火车和火车司机,但一样的题材,总是有不同的故事。
2010年,“铁三代”的火车梦的接力棒交接给了吕顺平的儿子吕翔。跟父亲一样,吕翔也是在对长辈的崇拜中长大的,并将开好火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小时候就觉得火车司机这个职业很神秘,觉着很好奇,很不可思议,是怎么让这么长一列火车跑起来的,就特别想去体验一下。”
对于吕翔,吕家人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他承载着吕家人一直追逐的“火车梦”。原因不仅仅吕翔是吕家三代单传,还有吕翔所处的时代以及足以令父辈们“羡慕嫉妒恨”的工作环境。
与爷爷和父亲当年开的火车相比,吕翔感受到了铁路先进设备带来的甜头,“现在的设备,比以前更加全面,更加安全。比如说我们现在车上装的这个新版的LKG运行记录仪,速度、线速、线路坡度、弯道、桥梁等等,一切显示的都非常详细,以前都是靠眼看。如果机车发生故障的话,微机屏就直观的告诉你,哪有故障,怎么处理。以前的老车他们得判断是哪方面的故障,还得自己去找,找了还得处理。”
但是爱好归爱好,要想开好火车,需要的是“实打实”的付出与努力。电力机车虽然不需要费很大的体力,而且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环境,但第一次登上火车,面对密密麻麻的电路和各种电子插件,吕翔还是傻了眼。为了尽快地研究透业务知识,他们在家庭饭桌上讨论的话题也是三句不离老本行。
“火车司机开火车,不爱火车爱什么。”这是吕翔经常听父亲讲的一句话。“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火车司机,直到现在爷爷和父亲那种坚持、奉献、乐观和与人为善的性格,都对我有很深的影响,现在我接过了重担,感觉责任更重了。我将扛起父辈传承下来的旗帜,将吕家的火车梦延续下去。”吕翔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对得起肩上这份责任!他们祖孙三个都行。”吕翔的奶奶接过了话茬。
“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高铁司机,风驰电掣般地驰骋在祖国大好的山川锦绣间,感受下高铁闪电般地速度。”吕翔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嗓门,言语间流露出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