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徽州的文化可谓灿烂辉煌,从文学、书画到建筑、思想,每一样都震撼人心!
去年下半年,戴文涛老师和几个朋友去到安徽歙县。
当时主要目的是去考察茶叶「黄山毛峰」,却没想到被古徽州文化所惊艳,尤其是徽派的雕刻!
白墙、飞檐、青砖、黛瓦。
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尽显。
徽雕,即徽派风格的传统雕刻工艺。
其有四绝,分别简称为砖雕、石雕、木雕、竹雕。
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精致入微!」这是戴文涛老师对徽雕的深刻印象。
△戴文涛「禅译茶道」掌柜
见识过灿烂辉煌的徽雕文化,戴老师当时就生出了一个念头:「有没有可能,把徽雕文化搬到茶道中来呢?」
「能不能利用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让我们从点滴中体验、享受、传承我国的古典文化?」
恰好,戴老师有个朋友是做砖雕的,于是这个想法得以实现,「徽雕青砖海棠壶承」应定制而生。
徽州当地老青砖原料
足足28道工序
在这款壶承的选材上,戴老师特地选择了徽州当地的老青砖原料。
传统的老青砖,表面带有一些气孔,这样的特质使得它区别于现代灌浆工艺做成的砖品。
光是一句「当地原料」,自然感受不到匠人的用心,于是,戴老师向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解了制作这款壶承时的故事。
「它用到的是地表下一米左右的黏土层泥土,这里的土质会比较好。泥也不是拿出来就能用的,还要在地表风化暴晒上半年,才能进行人工做坯。」
紧接着,要将泥坯进三遍窑烧。
一遍微火干燥,二遍大火烧成,三遍以松枝、竹木烧制,增加其光泽度与润度。
前后跨度又需要十几天。
「烧好之后还要淋水,这个很有意思。在水透进砖的时候继续进行窑变,才能形成青砖,不然,烧制出来的就是红砖。」戴老师饶有兴致地说道。
烧制出窑的半成品,再经过手工打磨、粗刻、细刻等步骤方能成品。
细细算来,竟有足足28道工序!
徽派雕刻技艺不凡
非遗传承人手工匠心
初见时,便被它惊艳。
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跃然眼前。
老青砖深沉的颜色,在茶席上显得格外端庄,既能压得住场面,又十分百搭席面。
典雅素致的海棠器型,在传统的器物造型里,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元素。
将老青砖做这样的设计,意将古典美进行到底,俨然有着一副「大家闺秀」的面貌,彰显着独特的江南气质。
此壶经徽派雕刻非遗传承人手工雕刻而成,其技艺不凡。
仿佛古徽州的倩影,当真就浓缩在这一方小小的壶承上。
壶承边缘上,立体雕刻着古建筑上常见的回字纹,那是祖辈流传下来,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符号。
壶面上,凸显着逼真的海浪纹路,暗示着壶承「跟水打交道」的用途,也与它的整个意境相契合。
徽雕+壶承
能「养」的一方青砖
这款壶承,还做了贴心的镂空设计,可盛一定茶水,方便淋壶养壶。
尺寸也比较百搭,适合放中小品壶。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老青砖也能让你体会到「养」的乐趣。
或茶水浇淋滋养,或触摸把玩,随着时间的累积,青砖壶承也会有拥有别具一格的包浆,变得更加润泽宝气。
「这是一件以小见大的作品」戴老师说。
一方壶承,再现了古徽州的绝妙雕刻技艺。
在它身上,我们看到了徽雕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的一次创新结合。
在日常使用中,我们享受着它蕴含的传统匠心与风雅,传承着中国古老璀璨的民间文化,这就是戴老师口中的「以小见大」。
它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茶道器具美学文化相呼应,集历史性、观赏性、把玩性、实用性于一身,当真可谓收藏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