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建筑师坂茂 | 雪中送炭的 “纸管屋”,全世界的避难所

2018/09/0690 作者:佚名
导读: —— 有的日本人是去哪儿,哪儿就发生灾难,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名侦探柯南。 有的日本人则是哪儿发生灾难,他就去哪儿,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建筑师坂茂。 他的作品可能是建筑作品中预算最低的, 但是却让全世界看到了希望。 坂茂于195

——

有的日本人是去哪儿,哪儿就发生灾难,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名侦探柯南。

有的日本人则是哪儿发生灾难,他就去哪儿,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建筑师坂茂。

他的作品可能是建筑作品中预算最低的,

但是却让全世界看到了希望。

坂茂于1957年出生于日本,1977-1984年之间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及库伯联盟建筑学院,在此期间曾为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工作。毕业后,坂茂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作品多具有自然、轻盈的特点。1995年,坂茂担任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顾问,此后一直致力于灾后过渡性建筑的研究与实践,被视为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

从1994年卢旺达的地震,到08年中国汶川地震,直到全世界各个地震灾区的现场,坂茂的纸建筑轻盈而温柔地伫立在经历了创伤的大地上,静静地包容、安抚着经历了创伤的人们。这里的建筑少了锋芒,多了谦卑;少了华丽,多了朴实,也引人深思。

坂茂的纸管屋设计履行了一个建筑师平凡的义务,却为灾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平凡的变化。他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探索材料可能性、在灾后建设中提高效率的一种方法,也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向人们说明:建筑师可以做到的,远远比一张图纸的完成、一座建筑的完工更多、更有意义。

从卢旺达出发,从纸木宅开始

对 1994 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救助,成为坂茂人道主义建筑生涯的开端。当时他就向联合国难民署提出了用硬纸管建造收容所的想法,并最终受聘成为顾问。1995 年,日本阪神遭遇大地震,坂茂开始着手将其对临时过渡建筑的研究运用到灾后救助实践中,首次尝试采用纸板材料打造的灾民应急庇护所——纸木宅在当时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实现了短时间内的快速搭建,成功帮助了不少民众。

1995 年,坂茂为阪神地震灾民搭建的纸木宅

以纸管和木料在神户搭建的教堂

而后,纸木宅便成为坂茂团队援助灾民的基础:1999 年纸管和织物为卢旺达大屠杀幸存者建造临时帐篷;2000 年土耳其地震后,经过改良和加大的纸木宅更加适应当地环境和使用需求;2001 年印度地震,就地取用废弃材料搭建的纸木宅既相互区隔,同时也保证通风、驱蚊。

卢旺达大屠杀幸存者的临时帐篷

为 2000 年土耳其地震灾民搭建的纸木宅

2001 年印度地震后搭建的纸木宅有了进一步改进

在后来的印尼海啸、东日本大地震等等援助项目中,坂茂团队持续着对纸木宅的不断改进,而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在特殊情况下,建筑可能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

“连续十几天呆在一个没有隐私的公共空间,他们精神上是很紧张的。有了小隔间后,女人们就可以每天换衣服,并给婴儿哺乳了。”在 2011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坂茂站在灾民的角度解释了他设计纸木宅的初衷。

东日本大地震后,坂茂用纸管和织物为集中收留在大型场馆的灾民创造了可单独居住的空间。

从中国汶川到新西兰基督城,从小学到教堂

纸木宅的成功运用给了坂茂很多启示,带着同样的设计理念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更漫长也更有意义的探索。

2008 年的汶川地震在摧毁无数住所的同时也对当地学校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一周后,坂茂团队奔赴当地与志愿者们以纸管为原材料,在一个月内建起一座临时小学——成都市华林小学,包括 3 幢房屋,9 个教室,占地 500㎡,成为灾区第一个拔地而起的希望小学,而这对于当时陷入灾后绝望精神状况的灾民甚至当地教育系统、政府来说,其带来的积极鼓励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建筑本身。

被地震摧毁的克赖斯特彻奇大教堂

2011 年 2 月,新西兰基督城的标志性建筑——克赖斯特彻奇大教堂被地震严重破坏,这对刚刚经受完地震的当地居民而言意味着另一种精神意义的倒塌。受到当地邀请的坂茂团队迅速赶到基督城,他们对纸管材料进行了重新切割和角度调整,最终建成一个具有高硬度的且环保的临时大教堂,并且可同时容纳 700 人。

新西兰基督城纸教堂

事实上,类似可举的例子还有很多,而我们可从中看到的看似已远远超过了建筑本身的概念,实则却是对建筑本质的回归——发挥建筑最原始的使用价值,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庇护,这对于因为灾难而毁灭家园的人而言,是最为直接和迫切的需求。

“坂茂大部分作品的基本特征都带有实验性色彩。他不仅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上,而且还在建筑工具与技巧上都拓宽了建筑领域。他善于发现标准部件及普通材料,诸如纸筒、包装材料和集装箱等的新用途。”凯悦基金会主席对坂茂在建筑结构和材料上的创新颇为赞赏,而走出所有为灾民提供的援助项目,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到坂茂不断尝试的脚步。

1995 年建于日本东京的幕墙宅,以织物作为墙面,在保护了居住者隐私的同时,也探讨了建筑与周围环境间可能的全新的沟通方式。

2000 年汉诺威世博会上,坂茂设计的日本馆完全采用再生纸打造,其拱筒形主厅由交织成网状的纸筒组成,并用织物和纸膜进行内外部围护。在长达半年的世博会举办期间,日本馆经历了烈日暴晒和刮风下雨,既很好的完成热量阻隔也不曾漏雨,让全世界对坂茂和他的纸质建筑刮目相看。有意思的是,最终日本馆在拆卸后运回了日本,并制成小学生的练习本再次循环使用。

位于日本埼玉县的“裸宅”是坂茂在 2000 年为客户打造的家庭住宅。裸宅以透明瓦楞塑料板作为外墙围护,白色腈纶材质搭上木架则为室内墙面,透光板打造的隔层带来日式传统障子门的感觉,而为了完成客户“不能有任何家庭成员被孤立”的要求,坂茂干脆将四间个人居室装上可自由移动的脚轮,整个房子内则为一个两层楼高的巨大空间。

2010 年,坂茂参与打造的蓬皮杜梅斯中心对外开放,其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编织草帽,并打造了一个以木条格子为框架的屋顶以提供更好的通风性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坂茂用纸管和竹料设计打造了日本产业馆的主题秀馆。

以纸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颖的创意——坂茂从纸张这种材料中获得了返璞归真的领悟,发掘出它作为一种建材的能力。

当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沉迷于光怪陆离的形式,或是陷入无穷无尽的技术细节中时,是否该回头思考建筑存在的初衷与意义?是否在为形式、技术绞尽脑汁的时候,也像坂茂一样,将一颗充满人文关怀的心投入了工作中,哪怕作品是一栋只能存在几个月的纸屋?

更多灾后重生建设后续报道……

Share is blesse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