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百草故事,懂中药知识!
每天分享一味中草药
民间有种叫做“辣毒”的草药,有消肿、祛风之功效,用于治疗蛇咬、痢疟、去毒俱妙;辣毒草药的原植物为白花丹,白花丹多为民族药材,广西壮医用叶治疗跌打损伤、肝脾肿大;云南傣医用其干根散瘀消肿,治风湿疼痛;新疆维吾尔医用白花丹茎枝,称做“夏特然吉印地”。
白花丹又名总管、千里及、鸟面马、白雪花等,其植物的全草和根部可入药,具有不错的药用价值,是常用于风湿病,关节炎,跌打损伤,皮肤顽固疾病治疗的中药材。白花丹具有毒性,因此用药上应注意严格按照适应症和禁忌症服用。
白花丹是什么
【别名】
山坡苓、假茉莉、总管、干里及、鸟面马、白雪花、野苜莉、隔布草、千槟榔、照药、天槟榔、白皂药、白花皂药、一见消、白花岩陀、白花九股牛、余笑花、白花铁罗汉、火灵丹、猛老虎。
【来源】
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或根。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m。茎细弱,基部木质,多分枝,有细棱,节上带红色,除具腺外,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叶片纸质,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10cm,宽1.5-5cm,先端尖,基部阔楔形,无毛,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25cm;苞片短于萼,边缘为干膜质;花萼管状,绿色,长约1cm,上部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外被腺毛,有粘性;花冠白色或白而略带蓝色,高脚碟状,管狭而长,长约2cm,先端5裂,扩展;雄蕊5,生于喉处;子房上位,1室,柱头5裂。蒴果膜质。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2月至翌年4月。
【生态环境】
多生于气候炎热的地区,常见于阴湿的沟边或村边路旁的旷地。
【资源分布】
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主根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长可达30cm,直径约5mm,略弯曲,上端着生多数细根,表面灰褐色或棕黄色。茎圆柱形,直径4-6mm,有分枝,表面黄绿色至淡褐色,节明显,具细纵棱;质硬,易折断,断面皮部呈纤维状,淡棕黄色.中间呈颗粒状.淡黄白色.髓部白色。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9cm,宽3-6cm;上面淡绿色至黄绿色,下面淡灰绿色至淡黄绿色。穗状花序顶生,萼管状,被有柄腺体,花白色至淡黄色。气微,味辛辣。
白花丹的功效与作用
(一)功能主治
祛风,散瘀,解毒,杀虫。治风湿关节疼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肿毒恶疮,疥癣。
《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肿,祛风。治蛇咬,痢症,去眼膜,迎风下泪;擦癣疥癞,去毒俱妙。"
《岭南采药录》:"其叶捣烂敷跌打伤,能去瘀。"
《四川中药志》:"治痨伤吐血,虚弱带下及咳嗽心累。"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根:治风湿骨痛,陈旧性关节扭伤,心胃气痛。"
祛风除湿:常用于风湿痹证,迎风下泪等证。
散瘀消肿:《生草药性备要》载:白花丹有;‘消肿”之功,《岭南采药录》则载:“能去瘀”。故有散瘀消肿之功,常用于血瘀闭经,跌打损伤等证。
解毒消疮:《生草药性备要》载:有“散疮”之功,故可用于疗疖肿,恶疮,乳痈等证。
杀虫止痒:本品辛苦,辛能发散,祛风止痒,味苦能杀虫。可用于治疗疥癣。
配金银花:金银花性寒味甘,气味芳香,可清风湿之热,又解血中之毒,偏于清上焦之热;白花丹性温味辛,辛散走窜,善祛风除湿浊,为治疮之要药。二者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强,透达表里,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