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科举 蒲松龄的思想是什么
蒲松龄的小说非常出名,有关蒲松龄科举的事情也流传至今。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秀才考试的时候才仅仅19岁,当时蒲松龄在淄川县济南府参加考试,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蒲松龄连续三试都是第一名,自然也就成了当地的秀才,而亲自录取蒲松龄的人也非常了不得,那就是清朝著名的大诗人施闰章。
蒲松龄画像
施闰章当时担任的职务是山东地区的学政,并且施闰章还负责出题。山东秀才考试正式开始,施闰章出的第一道题目叫做《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著名的“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得来的。虽然清朝的科考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文体八股文,但是这并没有限制住蒲松龄的发挥。蒲松龄早早地就对人情世故有切身体会,再加上自身的观察力和阅读范围的广阔,很快便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答案,经历过三试之后都拿到了第一名,这让蒲松龄在当地几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人。
蒲松龄科举的道路并未就此终结。在通过秀才考试之后,蒲松龄开始向全国进发参加朝廷主持的举人考试,但是蒲松龄再试时曾经连续参加过4次举人的考试,但是直到72岁高龄之时,蒲松龄仍然没有成功通过考试而仅仅做了一名贡生。然而为什么蒲松龄科举之路的前后差别这么大呢?据说蒲松龄在参加秀才考试的时候本身就是剑走偏锋,因为他并没有完全遵照八股文的要求,但是他的敢言和精彩的文章还是吸引了当时的考官施闰章,但是先前这种情况在举人考试中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蒲松龄是哪里人 小说家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古代小说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所撰写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深的影响。
蒲松龄剧照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至今还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诸多的影视剧作品中,经常会根据《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其中有很多故事我们到现在还耳熟能详,比如最为出名的《画皮》,就是在《聊斋志异》中的。
蒲松龄先生是哪里人?他出生在淄川城外蒲家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之中,他家以前的条件很好,但是从父亲开始家道中落,到了蒲松龄时期,家里已经非常贫穷。
在蒲松龄的老家山东淄博,现在建有蒲松龄纪念馆,是人们为了纪念我国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而设立的,就在现在的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这里也是蒲松龄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整个纪念馆是清朝民间建筑样式。
蒲松龄纪念馆现在已经有六个小院和七个展室,总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因为《聊斋志异》最为出名,所以在整个纪念馆中,体现的也是聊斋特色。现在的山东淄博也主打名人发展策略,蒲松龄就是当地的代表,现在蒲松龄还对家乡的发展起到很到的作用。
蒲松龄的作品 蒲松龄与曹雪芹的关系
蒲松林的作品从诞生以来已经在古今中外流传了几百年,而在蒲松龄的作品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所著的聊斋系列了。蒲松龄曾经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中间经历过探访、游历等等最终才写成了这部由一个个短篇小说组成的书籍《聊斋志异》,而且蒲松龄还这本书进行过多次修改。
蒲松龄的作品《聊斋志异》
在《聊斋志异》这部书籍中,蒲松龄主要采用了与唐传奇小说非常类似的文体,他所写的奇闻异事并非是为了追求极尽的恐怖和怪异,蒲松龄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一些鬼魂的故事和传说,而对清朝时候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场上的情形进行讽刺和批判。蒲松龄的作品除了这部最为著名的小说集之外,另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俚曲》以及《聊斋俚曲》等,这些作品主要是蒲松龄在探访、游历和阅读过程中所搜集到的一些关于农业或者医药等的科普读物,写作风格也偏向于通俗。
蒲松龄的作品中比较不同的就是他流传于世间的14首俚曲,这些俚曲包括了《姑妇曲》、《穷汉词》、《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墙头记》等,另外擅长故事创作的蒲松龄还创作了一些戏本,其中就包含了《钟妹庆寿》、《闹馆》、《考词九转货郎儿》等,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作品之外,蒲松龄辛勤写下的还有许多是“科普”方面的作品。也因为这些作品,蒲松龄得到了世代读者的铭记和敬仰。
蒲松龄后人 为什么蒲松龄一生都想进体制内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蒲松龄后人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从现在发现和可以查证的资料来看,蒲松龄女儿的相关记载是很难找到的,而关于蒲松龄的四个儿子的资料则有一些记载。蒲松龄的四个儿子中长子叫做蒲箬,第二个儿子叫做蒲篪,第三个儿子名为蒲笏,而第四个儿子则是蒲筠。其实,除了这四个儿子的记载之外,能够从诗文中看到的还有蒲松龄的长孙也就是蒲箬的长子,姓名叫做蒲立德。
蒲松龄与儿子画像
蒲松龄后人中很多人都受到了蒲松龄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蒲松龄早年忙于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少亲自教育他的的子女们因而心中不免有些愧疚,另一个原因则是蒲松龄的一生都没能实现自己的对科举和仕途的梦想,因而他就把自己想要取得功名的心思很多地寄托在了自己的后人身上。根据蒲松龄曾经写下的《聊斋诗集》,从中间能找到20多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而写下的诗篇,这些诗篇的内容就是试图教育蒲松龄后人在钻研科考方面的技巧以及表达他呼吁子孙们博取功名的强烈愿望,从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自己后代教育的严格。
蒲松龄对后代的严格也并非没有收获,蒲松龄的长子蒲箬就曾经成功地通过了秀才的考核,之后还做了贡生,成为贡生之后当地的知县还曾经为其亲自题匾,虽然蒲松龄后人蒲箬并没有在科考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但他在功名之路上比蒲松龄走得更远,而且之后也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蒲松龄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