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慮,
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砚。其发展历经了1300多年的历史,足以堪称是历史悠久,璀璨夺目。洮砚数千年来以其优良的品质、特征、色泽、地位、收藏价值以及使用价值,被尊为文房四宝中的楚翘闪耀在文苑砚林。砚台的价值在于使用、观赏。使用者,要用来磨墨、贮墨,要求下墨快,发墨细,不耗墨、不损笔;观赏者,就石砚而论,除要求后天雕刻制作精巧外,首先要求石质的先天条件:要色泽雅丽、鲜艳,纹络奇幻,妙自天成。古人有诗云“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意思即说洮砚之所以名贵,主要在于它的石膘和石纹。
洮砚石料的表层,通常带有天然的石膘。这些石膘牢牢的附着在石料的表层,其颜色、质地、硬度都与石料有显著的差别。一般来说,石膘的结构比石料的松散,质地硬度均不如石料坚密,色泽呈米黄、桔红、土黄、金黄、淡紫、玉白等,与石料色泽对比明显。洮砚石料中的石膘,即是识别洮石真伪的标签,也是鉴别石质等级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膘肥层厚色泽鲜丽者,石质较优;反之,石质较劣。所以石膘不仅是一方砚台的色彩点缀,也是衡量一方砚台石质等级和鉴别石料真伪的依据。
石膘按其自然状态和层理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油脂状
形如脂膏凝成,表面油腻光滑,丰腴若脂。目视感觉酷似在石料上涂了一层油漆。附着层厚约2毫米左右,无解理,莫氏硬度为1—3度之间,断面呈贝壳光泽。油脂状石膘的附着力较强,本身质地柔韧。色有金黄、浅黄、奶油色、纯白等。以黄白二色为油脂状石膘的代表色。
油脂状石膘附着于洮河绿石、紫石上。产于喇嘛崖宋、明、清各代洞窟中。石料储藏量较多,是洮砚石料中的上品。
二、松皮状
形如古松树皮,呈与石料纹理走向相平行的片理结构,解理完全。片层半透明,色分金黄、土黄、淡黄等色。断面呈玻璃光泽,片理面呈松脂光泽。附着层薄厚不均,平均层厚约4毫米左右,莫氏硬度为2度。松皮状石膘的色泽是上乘的,以黄色为代表色。附着力较强。
松皮状石膘仅附着于洮河绿石之中,产于喇嘛崖的新老洞窟,尤以宋代老窟中的最为驰名。石料贮量大,是洮石中的上品。
三、鱼鳞状
其形如鱼鳞,呈定向斜面交错的片理构造,解理较完全,片层较透明,断面呈玻璃光泽,片理面呈丝绢光泽。色分白、淡黄、肉红。附着层厚约2—5毫米。这种石膘表面光泽的折射能力强,色彩斑斓多姿,更加之片状结构像鳞片附着在石料表层,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更增添了砚台妩媚多姿的风韵。但这种石膘的附着力较差,雕琢利用时容易脱落,可谓其美中不足之处。况且这种石膘的石料贮量较稀,仅产于喇嘛崖老窟之中,为洮石中的上品,今已不多见。
四、鱼卵状
形如鱼卵,色如蜂蜡、蒸粟,呈鲕状结构凝结胶于石料表面。膘层厚约4毫米左右,无解理,莫氏硬度1—2之间。断面呈贝壳光泽,表面呈松脂光泽。色呈金黄、米黄、土黄、乳白数种,此种膘表面不平整,呈排列不规则的小米粒、蜂窝状。膘质柔软、附着力较强,便于雕琢利用。凡带此种石膘的石料,绝大多数色翠质嫩,有稀罕的色纹,品级极高,是洮石中最名贵,最罕见的珍品。原产于喇嘛崖脚的水边石窟中。今洞窟虽已升出水面许多,但石料已近稀绝,贮量极少,近年来,在水泉湾的一个泉水洞窟内,曾采出过带有这种白色石膘的石料,也很名贵,惜贮量不多。
五、脂玉状
形如羊脂玉,呈花岗边晶结构,由颗粒大致相等、镶嵌紧密的粒状物组成,解理不完全,莫氏硬度在4—6之间。层厚1—5毫米,色纯白如玉,呈珍珠光泽。这种石膘质地坚硬,附着力很强,与石料几成一体,能很好的雕琢利用。带此种石膘与石料仅产于水泉湾,贮量较少。脂玉状石膘与石料中的硬筋色泽接近,均为玉白色,基本结构也相近。所不同的是“硬筋斜穿于石料之中,而石膘则平附于石料之表”。且带有白玉色硬筋的石料结构较粗,而带白色脂玉膘的石料翠绿细嫩,等级也属洮石中的上品。
六、蛇皮状(墨溅霞)
蛇皮状的石膘亦称为墨溅霞膘。霞如墨溅附于石表,底色多为紫、土黄、桔红、青灰不等,以土黄为主。蛇皮状石膘仅为一层薄膜平敷于石表,表面均匀密布墨点,点形有大有小,小如针尖,大如谷粒,大小相间,形如蛇皮。
墨溅霞与墨溅暇不同,墨溅霞是石膘的一种,附着在石表,是贮藏在沉积层中的沉积型砂岩铜矿在岩石表层形成的矿物相,也是金属矿物黄铁矿和黄铜矿在岩石裂隙两壁共同形成的薄膜状和星点状。而墨溅暇散布于石理之间,墨点较大,属石筋。黄色、土黄色薄膜是黄铁矿。墨色点为黄铜矿。敷着蛇皮膘的砚石在洮石矿带中分布最广,为洮砚石中的中品。
黄膘是洮砚石中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膘色,带有黄膘的石料是质优量矿的洮砚石料,它与翠绿的石料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姿、珍奇典雅的色彩。自宋代起,文人墨士就誉洮河绿石砚为“黄膘绿砚”。可见黄膘在砚台中的地位和身价不同凡响。
石纹是显现在砚石肌理中的各种自然纹络,是肌理不可分离的成分。石纹的形成仅是沉积层中各层间所含微量元素量的不均匀,构成色相的差别。石纹是鉴定洮砚石质的依据之一。
从古到今,历代名人雅士对洮砚的赞赏除“绿质黄章”外,叹为观止的架势洮砚的石纹。宋代黄庭坚诗曰:“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现代书法大师赵朴初盛赞洮砚:“风漪分得洮州绿,坚如青铜润如玉。”他们诗赞的“风漪”、“绿漪”,都指洮砚的石纹。
洮砚石纹的自然形态千变万化,奇幻无穷。常见的有水波纹、云纹、气纹和点状纹,其中水波纹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水波纹型
水波纹是洮砚砚石中的代表性纹理。按其细密粗疏的程度,又分细纹和粗纹。
细纹如若微风徐起、水纹平缓、或密密的皱缬、或滑滑的舒展。线条间隔较密,弧度不大,纹线好象刚刚透脱于石理,又欲隐匿于石肌,纹与理的对比不强烈,反差较小,给人以恬静幽雅,妙不可言的情趣。带此种石纹的砚石质地温润,同时普遍敷有油脂状黄膘。此种砚石,喇嘛崖各坑均产。近年来,水泉湾、纳儿矿点也有出现。
细水波纹型洮砚石料
粗纹则显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或疏疏地涌起、或松松的下跌。线条伸展弧度较大,有些粗纹是由条状、块状和点状组合而成,浑然一体。纹路线条与砚石肌体反差大,对比强烈。画面粗犷奔放,波澜壮阔,给人以激越奋发的力量。有这种纹理的砚石表层,几乎都敷有鱼鳞、松皮、油脂状金黄色石膘,有时还带有金星点。然而贮量较少,其名贵程度也比细纹砚石稍高一筹。主要产于喇嘛崖宋代、明代的老坑中。
粗水波纹型洮砚石料
除单纯的细水纹、粗水纹之外,还有细水纹中夹几条粗水纹,粗水纹中带稍许细水纹,或者粗细均衡相间的水纹,都是洮砚石中较为多见的现象。
呈现水波纹的砚石石质细嫩滑润,与肌理中不同浓度的绿色形成了同类色系别致而又和谐的对比。多见于墨绿色洮砚石,表层几乎都敷着鱼鳞膘、松皮膘或油脂状金黄色石膘,时有金星点出现。
水波纹普遍呈现在绿石中,在淡红紫石中也有发现,却极少出现在暗红紫石中。
二、云纹型
云纹在砚石中多呈不规则形的块状、带状和团絮状。或如薄云飘浮天际,或似乌云随风翻滚。有的像羽毛、轻纱,有的像云团、彩絮,有的像峰峦、河川,千姿百态,幻化无穷。还不时出现“虎啸风头”、“恶龙入云”、“天女散花”、“鹊桥待渡”、“雨湖泛舟”等天成神奇的云纹图象。
云纹的团状纹色深浅不一,与砚石肌理的基色形成由浅入深的过渡,层次反差较小,整体感很强。
云纹砚石的色泽虽然也是由辉绿、碧绿、翠绿逐渐加深至墨绿的进化,但艺术效果却与水波纹砚石大不一样,犹如国画中的泼墨技法,给人以浑然一体,高深莫测,幻化无穷的神秘之感,从而更增强了艺术观赏价值。
云纹砚石产于喇嘛崖老窟中,伴生很薄的油脂状、鱼卵状黄膘。石质比粗线水波纹稍硬,劈理比水波纹砚石稍差。但通体结构均匀,所含杂质极少,是较名贵的砚材。
三、气纹型
气纹的纹线模糊不清,如同雾气弥漫,水气浮津,若隐若现。气纹的颜色与石理的基色反差对比很小,毫无色调线条的边缘层次,显现出朦朦胧胧的块状、带状、团絮状。其纹色的饱和度比云纹、水波纹浅淡得多。
气纹砚石与云纹砚石有些相似,区别在于云纹的线条边缘与基色有明显差异,而气纹则无。有气纹的砚石稍硬于水波纹砚石,石色均浅于各种绿色砚石。气纹砚石几乎都伴生鱼卵状石膘和墨点膘,为洮砚石之中品。多产于水泉湾、喇嘛崖新窟、纳儿等矿带中。
暗红紫砚石多以气纹为主。
四、点状纹型(湔墨点)
点状纹的石纹成斑点,颗粒有大有小,类似人为泼溅的墨迹,俗称“墨溅石”或“墨点石”,一般与其它石纹并存。点状纹的颜色不尽相同,暗红石中纹色呈深紫色、棕色、墨色;绿石中呈墨绿,黑色不等。
点状纹砚石与其它纹型的砚石在石质上并无太多的差别,只是因为含有较多杂线,斑点处石质较硬,发墨和贮墨稍逊于其它砚石。但是石理间斑斑点点的趣纹,增强了观赏收藏价值。
墨溅石产于卡古沟、纳儿村北、喇嘛崖新窟中,为洮砚石中的中品。
石纹是鉴定洮砚石质的标志、依据之一。它与石料中的筋络、杂线截然不同。石纹是与石体肌理浑然不可分离的成分,它的形成是沉积层中各层间所含微量元素的量不均匀,构成色相上的差别而已。而杂线则是其它类岩浆侵入后造成的。我们可以将杂线看成是一种细微的裂隙填充现象。所以,贵石纹而贱杂线、筋络。石纹越奇妙、杂线越少者品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