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前并不知道仪征有个地方叫石羊岗,石羊岗上有个石羊。只知道古井乡仓房村有个石羊庄,因为在仪征博物馆里,有那里出土的石羊。直到2014年12月2日,网友“yzlam”在仪征政府论坛上发表了一篇《石羊寻访记》,我看了文章后请作者贴出照片,看了照片后很心动,那绝对是个古物,岁月在石羊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造型看,配得上“古拙”二字,与博物馆里的石羊差不离,也应该是汉代的。
【插图】网友“yzlam”的石羊照片
【插图】仪征博物馆石羊照片
由于撰写《阮元仪征事》,我的周末寻访优先安排与阮元有关的遗址,加之从地图上看,石羊岗附近不通公路,停车步行需要一公里以上,且具体位置不详,所以此处一直没有时间来,但这石羊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终于,《阮元仪征事》五校完成,即将付印了,我赶紧抓住时机,在2015年11月1日星期天的下午,和妻子一起,踏上了寻访石羊的旅程。
新的文昌路(S353)通车了,很快就到达秦桥路口,向北拐进去,是通村水泥路,有农村公共汽车在运行,我找了个农户门前空地停车,问带伢子的女同志石羊岗在哪里,她说就在北边,不多远。
行走了几百米后问公路养护员,她正坐在路边揣娃娃(将人造棉塞进绒布里做成玩具熊,工钱十二个三元),说汽车可以开进庄,有机耕路呢,向西一拐,还有里把路就到了。
我犯不着回头拿汽车,继续步行前进。问田里栽油菜的农妇,她说石羊就在前面庄上,你到了再问问人。
进了庄遇见一位老大爷,请教之,姓谢。此地是马集镇秦桥村合心组。他很热心地介绍说,从前,有两只仙羊在这里游戏,吃草喝水,有时候会吃庄稼,庄上人看见了,拿着棍子打,一只吓跑了逃到了白羊山,另一只被打伤了跑不了啦,就在这里蹲着了。白羊山上的那一只,头朝南,我们这一只头朝北,他们俩互相望着呢。要看白羊就走那条路,经过那个白楼房,从房子西边往北走,就能见到石羊啦。
我们很高兴地加快步伐,很快,见到了我牵挂一年的石羊。
【石羊岗位置图】
石羊就在土路边上,安静地坐卧在一小片水泥平地上,看得出这一小块水泥平地是当地人为了保护石羊特意做的。石羊头朝北,紧挨着路东一片金黄成熟待收的水稻田。石羊体形较小,比我想象中的个头要小些,没有博物馆里面的大。身上基本没有硬伤,那些深痕应该是风化形成的,不是网友文章中所说是“红卫兵用刀砍的”。
【插图】我拍摄的石羊
【插图】石羊风化特写
石羊的路西一小块高岗地,有位农妇正在挖地,我们与之交谈,她说,这个庄上就两个姓,杨和谢。他们家户主姓杨,她叫耿桂香,是从刘集联营嫁来的。儿子在仪征江边的扬农上班,媳妇生了双胞胎在家带伢子呢。家里还有个老公爹82岁了,耳朵有些不灵,身体很好。我说你家好福气呀,儿孙满堂鸡鸭楼房,她说钱不够用哦,这不,家里人(丈夫)还在东北打工苦钱呢。我请她讲讲石羊,她也讲了两只神羊被打的故事,然后还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来了好多人,要把石羊弄走,我们石羊死赖着不肯走,十几个人抬的歪歪的。后来庄上老出事,群众要求把石羊送回来,结果八个人就轻巧巧的把羊请回来了。现在,四邻八乡都把我们石羊当成神羊,逢时过节还有很多人来烧香放炮仗呢。
我跟她说,你家石羊是个宝贝,千万不要卖喔。要留点神,不要被坏人偷走了。她说,不是我家的,是庄上人共有的,我们家离石羊最近,我们会看好它,它会保佑我们庄上人呢。
【与耿桂香交谈】
其实我不是杞人忧天说了玩玩的。八月份我和妻子去天长金集寻访杨捷将军墓,墓前神道边的翁仲石像,那么大的家伙(一位站立武将)被人偷跑了,是用吊机偷的,后来在辽宁丹东抓住了窃贼,追回了武将(差一点就坐海轮出国了)。石羊之所以没有被盗,我想主要是石羊岗交通不便,另外也有村民保护、石羊看相不赢人等原因。现在文昌路已经通车,通庄机耕路即将铺设成水泥路,好事者顺手牵羊,绝非没有可能。
【插图】杨捷墓前石象生武将
石羊是墓前的石象生,这是毫无疑问的。头朝北,这个不太对,因为墓葬一般是朝南或东南,石象生站在神道旁,应该朝向东西。当然这个石羊已经被人搬运过,因而不是原始的位置。但石羊很重,一般人搬不动的,所以原始位置应该离现在这里不会很远,结合石羊岗的地势,是个高岗子,也许大墓就在附近。
从石羊的造型和风化的程度看,结合仪征博物馆石羊(1987年古井仓房石羊庄出土)实物对照,窃以为此乃汉代之物。
仪征在汉代属于皇子们的封国,如吴国、江都国、广陵国等,所以大小汉墓很多,周边已出土的有高邮天山神居山的西汉广陵王刘胥墓,黄肠题凑、金镂玉衣;邗江甘泉宝女墩二号墓的东汉广陵王刘荆墓;盱眙大云山的江都王刘非墓;其实最著名最具想象力的是仪征新集庙山的汉墓(仪征唯一国保单位),猜测是西汉吴王刘濞的(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挑起七国之乱的那一位),主墓以西的陪葬墓(团山),1989年发掘了四座土坑木椁墓,排列成行,大小有序,形制相似,埋葬经过统一规划,陪葬物品丰富,但附近未发现石象生。
【插图】仪征博物馆团山汉墓木椁墓实物展示
2016年1月9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则斌应邀来仪征“白沙讲坛”,做“两个王(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的故事”讲座,他介绍,庙山附近已发掘了几十座汉墓,周边的陪葬汉墓估计上千。
仿佛是验证“仪征的汉墓很多”,前几天在龙河——刘集公路拓宽工程现场,就发现了一座墓葬,当时(2015年10月28日)我正在扬州广陵书社交《阮元仪征事》五校稿,听到消息后很高兴,因为阮元嗣长子、清河道兼署直隶按察使阮常生的墓就在白羊山南,我立即打电话询问博物馆长刘勤,她说规制还可以,但肯定不是清代的,估计是汉墓。下面贴出“仪征微生活”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照片,棺材板拉了满满一车。
【插图】山南汉墓
由于汉代留下的文字记载不多,连庙山这样大规模的汉墓也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汉墓的石象生找不到“户主”很正常。
查翻仪征县志和扬州府志,配得起石羊、地点相吻合的汉代人物,没有记载。《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八《舆地志》 “名迹宅墓”条目有两位宋代人物,可能有关:
一位是户部侍郎杨汲,县志援引《宋史》:杨汲,字潜古,晋江人。登进士,历都水丞。因为治汴水有功,宋神宗赐田千亩,田在陈公塘,他在真州去世,墓就在赐田。
另一位是朝议郎张汝贤,县志记载他的墓在陈公塘西,墓志铭是提点淮东刑狱公事黄隐(字仲光,初名降,字从善,莆田人,治平四年1068进士,官官至殿中侍御史)撰的,由米芾(1051-1107,字元章,襄阳人,进士,官至淮阳知军)书刻。
我觉得本石羊不是宋代的,造型不对,风化年头不对。它就应该是汉代的。
下面插一段“石象生”小贴士:
石象生是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有文官和武官形象。关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他死后,秦始皇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而逃遁。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最早立石象生的墓以霍去病墓为古。《史记·霍去病列传》载:“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今天,在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附近的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立有石马、石虎、石牛、石象、怪兽吞羊、人抢熊以及野猪等石象生。
【插图】霍去病墓古拙石虎
【插图】仪征博物馆1986年古井乡中心村王庄组出土的汉代石虎
帝王陵墓的规制,神道旁要排列十二对石兽 ,两坐两立,依次为狮子(象征威武)、獬豸(象征公正)、骆驼(象征运输)、象(象征吉祥太平)、麒麟(象征吉祥太平)、马(象征征战),其中骆驼、象、马又分别为各地运输工具,故又象征疆域辽阔;石人十二尊,其中武臣(象征侍卫将军)、文臣(象征近身文臣)、勋臣(象征有功勋的文武百官)各四尊。
公侯官员陵墓的规制,《明会典》规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各一对,三品官减去石人一对,四品官为石望柱、石马、石虎各一对,五品官为石望柱、石马、石羊各一对,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象生。《大清律》规定:二、三品官员准立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四、五品官员准立石马、石虎各一对,六品官员以下者则一律禁立石兽。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巫晨《阮元仪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