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北洋水师、北洋新军、北洋军阀之间有什么联系?

2018/09/06249 作者:佚名
导读:北洋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宋朝,当时指的是渤海、黄海一带的海域。清朝时期,这个范围要更广一些。清朝后期,曾把中国沿海的省份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限,划为两个部分称呼。以北的称为北洋,以南的称为南洋。以此为始,才有了北洋的一系列称呼。 而在中国的历史

北洋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宋朝,当时指的是渤海、黄海一带的海域。清朝时期,这个范围要更广一些。清朝后期,曾把中国沿海的省份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限,划为两个部分称呼。以北的称为北洋,以南的称为南洋。以此为始,才有了北洋的一系列称呼。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北洋水师、北洋新军、北洋军阀,这三个名字,不仅是简单称呼,更是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数十年历史的三股力量。

北洋水师起源于鸦片战争以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终于清楚自己在水军上的绝对劣势。当时在朝堂上已经有人开始呼吁,应当引起外国先进的武器,增加自身的实力。尤其是太平天国被击败后。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让清朝有了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投入到研制新武器中,更让他们再次认识到“船坚炮利“,”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话背后的含义。

而海军的不足,更令人忧心。日本正对中国忽视耽耽,屡次侵扰台湾,西方诸国更是想多捞些好处,或者干脆一口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海军就成了必然。当然虽然有福建水师能自产军舰,但中法一战,已经测试出了水平。

在清朝的计划中,总共准备建设三支海军,分别驻守在中国不同海域,保卫国防。不过,这一计划又一个缺陷在于,以清朝的财政,根本无力再短时间内同时支撑起三支海军的发展。权衡利弊,考虑现实的因素,就把发展北洋水师放在了前列。北洋水师镇守在渤海、黄海一带,既可以拱卫京师,又能震慑日本。

在前期对北洋水师的投入时,清朝完全是不惜成本的。北洋水师由李鸿章主持大局,舰炮、军港、都是挑选最顶级的,大多直接从国外购买。

在任用人才上,李鸿章除了招募了外国人、留洋学生担任军官外,还任用了大批的淮军将领。这是一种源自湘军的体制。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招聘了大量的同乡、学生、亲友。这样做虽然可以让李鸿章更容易控制北洋水师,但也遭来一个坏处,就是会被朝廷猜忌。当时很多清流在弹劾李鸿章的时候,都说那是李鸿章的私家军。

而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北洋水师后期的军费严重不足。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跟这个有很大关系。不过,当时北洋水师并没有完全消失。甲午海战后,它又购买了一些新舰船,起用了一批新人,又再次延续了一段时间。

北洋新军正式的创建时间是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被击败后。因为当时清朝急需一支武装力量可以保卫国防,短时间内,海军是不可能速成,也没那么多的财力,只能从陆军上想办法。这才有了北洋新军。

不过,这支军队的雏形是在甲午战争时,由胡燏棻湘军、淮军的旧部训练而成。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成军时,也任用了一批淮军旧部。这支军队不仅武器、训练方式是新的,还有很多当时完全没见过的做法。

在北洋新军中,是可以剪掉辫子的。这虽然只是个小细节,却可以看出这支军队很大的不同。不过,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一样,北洋新军名义上上是效忠朝廷,实际上却是效忠袁世凯个人。当年湘军就出现了“兵为将有”的情况,军队内部只知道统帅,不知道朝廷。

在晚清时期,清朝中央朝廷对地方,对军队的控制能力,都已经减弱了。统帅统兵自重,这也成了袁世凯将来的本钱,也是后来北洋军阀混战格局的起源。

北洋军阀则是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新军中有实权的将领拥兵自重的一股力量。近代中国的军阀,如果追述源头,可以从曾国藩开始说起。从那时起,地方开始有了自治的苗头。到了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时,东南各省,乃至山东、四川等省份,已经拒绝了从中央下达的命令。

甚至在慈禧、光绪等人行踪不定的时候,东南各省的督抚还计划推举李鸿章为总统。只是因为后来慈禧等人消息传来,这个方案才不得已作罢。而到了晚清时期,地方自治的风气已经十分浓烈。实际上,民国军阀割据的局面,早在北洋水师,乃至更早的曾国藩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微信公众号: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