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很高兴见证厦门青礁村从拆迁村变身生态村

2018/09/06108 作者:佚名
导读:6月5日下午,李佩珍在海峡论坛十年故事汇展演现场讲述她和厦门、和海峡论坛结缘的故事。 本文图均为 海论十年故事汇主办方 供图 白色T恤、黄色西服外套、黑色裤子,穿着简单的李佩珍款款走上舞台,面对数百名观众,开始她的演讲。 “2016年的

6月5日下午,李佩珍在海峡论坛十年故事汇展演现场讲述她和厦门、和海峡论坛结缘的故事。 本文图均为 海论十年故事汇主办方 供图

白色T恤、黄色西服外套、黑色裤子,穿着简单的李佩珍款款走上舞台,面对数百名观众,开始她的演讲。

“2016年的春节前夕,大伙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各个脸上挂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焦躁,每一双眼睛紧盯着荧屏,守着中央电视台即将播放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那一集的主题是:青礁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李佩珍讲述的是厦门海沧区一个古厝发生巨变的故事。

6月5日下午,作为第十届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的海峡论坛十年故事汇在厦门举行。多位来自海峡两岸的讲述者分享了他们与海峡论坛、与厦门结缘的故事。

李佩珍是讲述者之一。她是一名来自台湾的规划师,4年前应海沧区民政局邀请来到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参与协助社区规划、改造工作。

4年过去了,青礁村院前社发生了巨变,由一处面临拆迁的旧村居,转身变成美丽厦门最新的“二十四景”之一。亲历见证这一巨变、和村民一起守护住乡愁的李佩珍感到很欣慰,对青礁村也产生了浓浓的爱和依恋。

“刚到厦门工作的时候,总觉得是过来出差,但是后来在规划改造青礁村院前社的过程中,我慢慢认识了解那里的人,投注了很多情感之后,现在觉得自己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李佩珍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道。

台湾规划师李佩珍4年前来到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协助村民一切规划、改造院前社。

初到

李佩珍会笑着说,青礁村院前社的土黏人,将她“黏”在这里四年,让她成了离不开的人。

“2014年,在那个正值雨季的时节,我第一次踏进青礁村院前社,在调研的途中双脚深陷泥泞,好不容易拔出脚来,却扯断了凉鞋鞋带,这里的土黏人呐。”李佩珍在演讲中回忆着她初到厦门、初遇院前社的一幕。

李佩珍初到青礁村院前社的那一年年初,厦门市推出了以社会治理为执行模式的政策——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力图把厦门打造成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其中以类似台湾社区营造的机制"共同缔造"作为乡村发展的主要操作方法。”李佩珍在演讲中提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是让她来到厦门的契机,她随着当时所在的单位台湾大学城乡发展基金会团队来到了厦门市海沧区,开始参与共同缔造的村居环境改造。

李佩珍具体负责的村庄就是院前社。“8个月后,合同项目结束了,团队回到台湾,而我留了下来。”李佩珍富有感情的声音感染着现场的观众。

改变

做出留下来的决定并不难。李佩珍说,从她进入院前社那天起,就感受到浓浓的亲切感,“厦门这一带对台胞真的非常礼遇,村民们从来没有排斥过我,我也跟他们讲闽南话。而且你知道吗,我的祖籍是山东的,院前社也是很早之前从山东迁到福建的村落,觉得跟这里特别有缘份”。

此后,李佩珍和院前社的村民们一起开始规划、改造院前社。

青礁村位于厦门市海沧区,院前社是青礁村七社之一,面积只有18公顷,村内只有约750人,九成村民都姓“颜”。院前社的西北方有4A级国家景区青礁慈济东宫、东南面有龟山公园预定地。

“这是一个很小的自然村,1993年的时候,被划设为"拆迁村"。因为面临拆迁,村里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去城里工作了,除了留守老人和小孩以外,就是村民和父母眼中游手好闲的不良青年。”李佩珍告诉澎湃新闻,青礁村曾被规划建一处大型的旅游片区,“后来我们团队进去做调研发现,那里有明清时期的古厝多达39栋,这是非常可贵的,还有那些人文故事都是可以讲述的,如果这些东西都不见了,很可惜”。

某种意义上说,李佩珍带着使命进驻院前社的,她和团队想要努力改造院前社,留住那些颇具历史感的古厝,守护住乡愁。“保留古厝就像善待家里的长辈一样,虽然古厝的使用功能不大,但是不代表它没有存在的价值。”李佩珍对澎湃新闻说道。

如何才能让院前社走出一条活路,走出被拆迁的命运?李佩珍给出了答案:把乡村旅游的模式导入进来。

模式和规划有了,然而,问题又来了,谁来改造建设呢?靠那些留守在村里的身上画龙刻凤的年轻人能行吗?

通过李佩珍的讲述,我们不但看到了院前社的改变,还了解到那里的年轻人的改变。

李佩珍跟那些留守在村里的年轻人说,你们应该为村子变得更好去努力,如果说不出来,那就一起动手去做。

2014年5月,“院前济生缘合作社”成立,这是由一批80后、90后年轻人聚合而成的组织。“济生缘”寓意着慈济、生态和缘份。

此后,这些年轻人和李佩珍一起把院前社的一些鸡舍、猪舍、厕所整理出来,整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清理出的垃圾共计500吨。他们把整理出来的地块开辟成“城市的开心农场”租赁给城市居民。

在整个院前社的改造过程中,李佩珍和村民们还特别注重发挥旧物品的功用。比如,过去村民放油装米的缸,现在已经闲置不用,就被李佩珍和村民们改造为花坛或园林景观中的蓄水用品。还有那些已经没法再居住的老房子,也被改造成社区书院和供小朋友放学后玩耍的活动场所。

李佩珍反复提到,不要小看院前社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没有漂亮的学历,但他们依靠自己的付出,扭转了自己的命运,也扭转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期许

院前社变了模样。李佩珍说,经过改造后焕发出勃勃生机的院前社会永远留在她的心里。

李佩珍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2015年6月13日,我脑中的记忆依然清晰,前一天的院前社下起了倾盆大雨,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被雨水打落的龙眼果实,田里的蔬菜抵不住强劲的雨势,都趴在泥地上了......而在这一天,院前社出太阳了!就在这一天,院前社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那一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来到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出席两岸“同名村、心连心”交流活动,并与部分前来参加第七届海峡论坛的乡亲座谈。

李佩珍在演讲中透露,截至目前,累积共有两百多位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到访过青礁村院前社。

四年间,李佩珍参与并见证了院前社发生的巨变。她说,院前社的故事还在继续,她也将留在这里,继续记录这些变化和故事。

其实,像李佩珍这样来到大陆工作的台胞还有很多。今年6月3日,还有35名村主任助理在厦门海沧区的多个村居“上岗”,至此,海沧区的43个村居中都有一名李佩珍式的村主任助理。

“大陆有很多机会,专业的舞台也相对更大一点,所以台胞愿意来,甚至是举家迁过来生活。”李佩珍说道。她同时也建议更多台湾青年放眼世界,开阔眼光,多了解大陆出台的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和举措,不要只把关注点锁定在部分媒体报道的片面的、狭隘的空间里面,“即便不是来大陆工作,只是来大陆旅游,相信飞机一落地,也能感受到一个可能跟想象完全不一样的大陆”。

作者:澎湃新闻 康宇 发自福建厦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