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铜仁日报
——记大龙开发区的建设者们(二)
杨竣淇:真情在基层使命扛肩上
“真情在基层。”这是玉屏、大龙脱贫攻坚战场一线工作人员贵州大龙汇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杨竣淇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在大龙镇大屯村驻村、包组工作中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会。
入户核对信息
在危房改造、“四改一化一维”等扶贫政策覆盖下,大屯村五里上组精准贫困户黄贵仪家开始原址重建。杨竣淇经常抽时间到他家跟着一起动手推进房屋建设进度。有次搬物品时,杨竣淇被黄贵仪家蜜蜂蛰了。被家蜂蛰伤,不算多大的事。杨竣淇回去后,也没太放心上,当天入夜,黄贵仪却骑着车子送来了药水。这个事情,让杨竣淇感受到了群众的真情。
黄贵仪家的房子修好后,杨竣淇帮他联系了一份建筑工的活,并时常督促他按时上班。“黄贵仪缺乏自控力,没有良好劳作习惯,所以我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引导他,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杨竣淇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黄贵仪家的生活面貌,已明显改变。
没有驻村、包组前,杨竣淇在公司有可以自由支配的休息时间,周末可以常回家陪陪父母,也有时间跟异地女友煲电话粥。2017年11月,杨竣淇被安排到大屯村开展驻村、包组工作。从此,杨竣淇回家的次数就变得屈指可数,电话虽然忙碌,但更多的是与工作相关的内容。与家人、女友的联系突然之间就少了起来,面对他们的“意见”,杨竣淇一边抽空沟通解释,一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群众家
“我的搭档是个很有想法和干劲的年轻人,工作非常用心。因为专注工作,异地女友终究是不能理解,离他而去。他很快调整好状态,继续跟进手头的事情。”与杨竣淇共同包组的包芳对他的评价很高。
付出总会有收获。真蹲实驻开展工作,也让杨竣淇在工作上很快获得了认可,2017年12月他被玉屏侗族自治县评为“扶贫先锋”。
在与群众密切联系、真情实意服务群众过程中,杨竣淇感受到了自身干事综合能力的进步。这个25岁的年轻人更加用心用情地开展着组织上安排的工作。2018年4月30日,杨竣淇再次跟搭档走上了核对边缘户信息的路途。
杨竣淇说,完成好组织安排部署的任务,做好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的共同愿望。“我是这个光荣群体中的一员,承担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希望通过努力,为玉屏、大龙顺利实现整县脱贫出列贡献一点力量,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何怡:投身脱贫攻坚实现人生价值
“老乡,吃饭了吗?家里四改、房前屋后都硬化完没?”“吃了,你们又来开展工作啊?都改好了,如今政策好,多谢你们的关心。”在脱贫攻坚关键期,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大龙开发区当前各村各组的常态内容,走访宣传政策、核实信息、查缺补漏,确保“三率一度”达到预期值,是驻村、包村包组干部们的首要任务。
询问群众情况
4月29日,玉屏、大龙启动第三批下派干部进村进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第二天,开发区马面村包组干部何怡再次进驻责任三组。熟悉的地方、相近的工作,而这一次她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得益于前两批包村包组工作的扎实推进,群众应享尽享地得到了政策覆盖和跟进落实,乡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明显提升。种种变化,折射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落实力度。
何怡是玉屏侗族自治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她性格开朗、工作认真,对责任组内60户村民的基本情况牢记于心,更对其中的8户贫困户很是了解。开展工作的时候,何怡总是亲和地沟通交流,在村里跟群众早已打成一片。
何怡的职业生涯跟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19岁时,她刚参加工作就被分到玉屏朱家场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明年即将退休的她,再次深入群众中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也算是为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蔡银恩家是非贫困户,何怡在入户工作中,发现该户灶头需要整改,于是做好对接,进行了落实。在密切的走动交流中,蔡银恩家室内外环境卫生越做越好,成为组里群众注意卫生的一个表率。
蔡银恩家新改的灶
何怡行走于查缺补漏、摸清贫困户家庭情况的路上,不曾与人提起过自家情况。心细的驻村工作搭档,发现她在工作之余,盯着手机屏幕,通过远程监控看着家里的情况: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在家里,她不放心,通过视频兼顾老人。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决胜期,第三批包村包组工作再次掀起热潮,何怡照顾老母亲的时间随之减少。“作为包组人员,做好工作是我的职责与义务,而照顾家里也是我的责任,两者都不可丢。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我必须把精力更多地聚集到工作中。”在走访途中,何怡说:“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我能在职业生涯末期,投入到这场决战中来,觉得很有意义。”
走访讨论工作
在脱贫攻坚战一线中,像何怡一样,每个脱贫攻坚工作人员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品质特性不尽相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引导群众勤劳致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助力玉屏、大龙整县脱贫出列。
张运江:扎根乡村呵护生命
问起在村医岗位坚持18年的原因,张运江微笑着应道:“群众需要我们。”
张运江是大龙人,初到草坪村做村医时只有24岁,转眼,已过不惑之年。尽管工作没有如年轻时所憧憬的那般美好,但立志做村医的那股干劲,一直藏在他的心间。
正是凭借着这股干劲,张运江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认可:先后荣获玉屏侗族自治县、大龙开发区“先进村医”“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获市级“最美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17年被选派到贵州省人民医院“优秀乡村医生进修班”学习。
张运江在随访中与群众交流
在张运江看来,这些殊荣是他继续前行奋进的动力。“我会尽最大努力,把这份并不显眼的工作做得更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张运江的父亲是镇上的医生,他跟在父亲身边学到了不少医学方面的知识,早早便有了当医生的愿望。
1999年,从玉屏卫校毕业后,张运江便在深圳找了份不错的工作,但他没有忘了儿时志向。他有些犹豫,是走与父亲一样的路,继续儿时的医生梦?还是为了生活,继续在外打拼奋斗?
2000年,“一村一医”政策出台。张运江的父亲获信后,立马通知了他,“这是一次不错的机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张运江还是决定放弃手头的工作,回乡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考试。顺利通过考试的他被分到了草坪村卫生室,担起了村医这份重担。“那个时候,虽然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但心里不免有些担忧和忧虑。”张运江说。
张运江在给村民讲解防病治病知识
2003年的中秋节那天,张运江的担忧和忧虑,因为一件事,全都打消。
那天张运江看完病人,准备回家过中秋节。刚到村口,见一群乡邻围在一起喧闹一片。张运江知道有事,立马就跑过去,只见一妇女抱着一个1岁大小的孩子在那嚎啕大哭。
“孩子掉进河里10分钟了才捞起来,已经断气,活不了啦!”听村民简单介绍情况后,出于职业本能,张运江一把抢过孩子,立即开始做人工呼吸,心脏复苏。1分钟过去了,没反应,2分钟,3分钟……孩子的母亲大吼起来:“孩子走都走了,为什么还要折磨他?不要碰他!”张运江不甘心,更不相信孩子真的无救了!
他坚持继续做抢救,5分钟后,孩子“哇”的一声吐出一口淤泥,猛地哭了起来!这个生命奇迹,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心。
“当时我也没有把握,但作为医生,我不能放弃任何抢救的机会。很高兴,真的把孩子救回来了,我也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认识!”至今回忆起当时的画面,张运江仍会觉得欣慰。
随访登记群众身体健康状况
从医18年,张运江跑遍了草坪村的每个角落,对每个村民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刚来的时候,由于不熟悉村里情况,开展工作的确遇到些困难。而现在,每家每户几口人,哪个患有什么病,对什么药物过敏,我都记得清楚楚。”
如今,因工作安排,张运江是草坪村卫生室和大德新区卫生服务站两头跑,虽然累,但对工作的热情却没有丝毫退却。“白天我主要在大德新区这边,下了班后就回到村卫生室,给群众看病、开药、打点滴,几乎每天都会有病人就诊,基本忙到凌晨1点左右才睡觉。”
“干了这么久,心里没有丝毫疲惫,反而觉得很有精神,干劲十足!”张运江说:“行医,是做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为群众多出一份力。”
舒秀梅:脏了我一人换得大龙美
每一份职业,都有它固有的职责与使命。
有些职业看似平凡,却又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在大龙开发区有那么一群工作者,他们被称为城市美容师,在深夜、黎明以及其他时段,出没于城市每个角落,在风雨、寒暑中,挥舞着手中的扫帚,勾画出这座工业新城的美丽新形象。
在部分人眼中,环卫工是清扫垃圾、维护路面卫生的工种,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但同样的事,长期重复做,或多或少会寻出一些规律和技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认真工作的舒秀梅
2012年,舒秀梅成为开发区飞龙大道麻音塘段的一名环卫工人。拿上扫帚和铁锹维护该路段的环境卫生。转眼6年过去了,那年路边种下的小树苗,已长成大树。而这个时间段里,舒秀梅也在责任路段环卫工作中找到了规律:哪个位置常有垃圾,哪家门前爱扔垃圾,多久清理一次,她都非常清楚。因认真负责,工作有效率,她所负责的路段卫生维护好,常受领导和群众称赞。
“这段路临街商铺较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段路垃圾也逐渐增多了,更需要我增加清扫力度,确保整段路面的干净度。”舒秀梅一边弯腰拾起路面垃圾一边说:“这条路上的花草树木都是我看着长起来的,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不仅能挣一份工资,补贴家用,还能改善家乡的城市环境,为大家做点贡献,感觉很有意义。”
今年58岁的舒秀梅,工作用心,把责任路段沿线商户门前的卫生也维护得很好,跟周边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工作起来得到了足够的理解和配合、支持。如今,商户们已习惯把日常生活垃圾投放规整,为舒秀梅的工作减轻了不少负担。
舒秀梅捡起路面垃圾
清晨与日暮,舒秀梅清扫路面的身影总会出现,或推着车,或捡着路面垃圾……
像舒秀梅一样,为大龙开发区维护着城市环境卫生的还有很多环卫工人,他们日夜穿梭于各街头路尾,共同建设着城市环境卫生,努力为大龙城市新面貌增添色彩。
越来越多的大龙群众意识到美好环境需要每一个大龙人共同维护,将垃圾扔进垃圾箱成为一种共识,而这,也在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树立着新时代大龙人的文明新形象。
审核:潘桂仙
校对:任恩多
编辑:姚双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