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浅谈釉里红瓷器,为何釉里红瓷器能够得到历代皇室的偏爱?

2018/09/06165 作者:佚名
导读:釉里红瓷器始于元代,兴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釉里红,历来被人们称为瓷中瑰宝,它以特有的那一抹艳红征服了所有的人。“釉里红”是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它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色。釉里红与其他瓷器比起来,“釉里

釉里红瓷器始于元代,兴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釉里红,历来被人们称为瓷中瑰宝,它以特有的那一抹艳红征服了所有的人。“釉里红”是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它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色。釉里红与其他瓷器比起来,“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对工匠而言更是极大的挑战。由于铜红料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底釉成分、铜红料比例或焙烧温度,都必须达到最精确的水平,稍有偏差,便往往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一抹艳红。因此,“釉里红”在创烧之初很不成功,轻易烧不成,色彩鲜艳的“釉里红”难得一见,颜色多为浅红、黑红、灰黑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纵观中国古代釉下彩瓷,从数量上看,青花瓷无疑是最大宗,釉里红次之,青花釉里红又次之;据传釉里红瓷器的创造发明还缘于一次偶然的巧合,说是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铜屑的围裙,到窑厂找绘制瓷器的艺匠聊天时,把铜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干的坯面上了,因铜屑粉末颗粒细微,难以肉眼观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时也未被工匠发现和处理,后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制青花瓷的同时,粘了铜屑器皿部位也还原气氛烧制成带有晕散的红色,幸运的是这种铜元素要还原成红色的温度要求几乎与青花一致,经追究,发现这种红色即为铜匠围裙上的铜屑所致,就这样,一种釉下彩瓷器的新品种——“青花釉里红”就这样问世了。

青花釉里红瓷器

从制作工艺看,青花釉里红制作难度最大,釉里红次之,青花瓷制作难度相对较小。从出现的时间顺序看,青花瓷出现最早,可上溯至唐代;釉里红创烧于宋,勃兴流行于元;青花釉里红则出现于元代。釉里红的成色由氧化铜锻烧而成,氧化铜在摄氏800℃以上即会蒸发,但钴蓝成色的温度却高达摄氏1300℃;要同时保持青花和釉里红成色,多少有点侥幸。所以烧制釉里红,从颜料配制和自始至终的制作工序都要十分严格。若稍有偏差,就有整窑报废之可能,曾闻先辈说过烧制釉里红,十能出一者,可谓佳矣!这是对烧制釉里红难度大的写照。 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进入明代初期的时候,农民起义军首领出生的朱元璋酷爱红色,他颁布‘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且朝廷规定‘服色所尚,于赤为宜’。此外,在五行学中,朱是代表南方的颜色,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分别指的就是南北东西。因为朱元璋在南方发迹,所以红色对他来说很吉利,自己又姓朱,所以他对釉里红非常重视,釉里红的生产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

明代洪武时釉里红瓷器较多,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釉里红由于在康熙后期已经成功制作,所以雍正早期釉里红制品有康熙遗风,康熙后期御窑厂瓷器制作水平有很大提高,瓷器绘画以及釉里红发色等有所变化,多了釉里红发色。

立足于时代,扎根于生活,以吐纳中外,扬弃古今的气概,接受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艺术遗传,去综合治理、创造、求新,从而开拓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陶瓷,现代陶艺家务必要继承前辈陶艺家的良好秉性,不仅要在艺术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泥釉工艺、成型工艺、烧成工艺上下工夫,只有高度成熟的工艺和新的创意结合,方能显出现代陶艺全新的创意特色,有所建树,使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的传统陶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得到继承和弘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