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5-09 杨殿刚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
2011年,嘉峪关市文物局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情况并经过实地勘察之后,向国家文物局提交抢救性保护嘉峪关境内的长城遗址的申请。2011年9月国家文物局给予批复。随后嘉峪关市文物局通过会议研究和商务洽谈,确定由敦煌研究院勘察设计嘉峪关境内的长城的维修方案,于2012年1月签订了勘察设计合同。同年2月,敦煌研究院对嘉峪关境内的长城现状进行了调查,2013年3月敦煌研究院向嘉峪关市文物局提交了勘察设计方案;4月发布了嘉峪关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监理招标公告,随后通过商务洽谈,确定由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监理嘉峪关本体保护维修工程,5月签订了监理合同;与此同时,为了尽快落实此项工程,嘉峪关市文物局向省文物局申报了勘察设计方案并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12]856号)批复,根据国家文物局文件精神,嘉峪关市文物局及时将批复反馈给设计单位进行深化、修改和完善。2013年1月甘肃省文物局下发同意此施工方案的批复(甘文局文发[2013]10号),由于该项目工程量较大,省文物局同意分期分标段实施。
一 、工程实施内容
嘉峪关长城墙体(夯土)保护维修工程现分四期实施,一期一二标段和二期、三期、四期为嘉峪关境内长城墙体(夯土)遗址的本体保护,主要保护维修内容:实施前期实验(表面防风化实验、锚杆锚固实验),敌台的本体保护和墙体的土坯砌补、裂隙注浆、冲沟整治、墙顶墙基排水、表面防风化加固、考古发掘、变形监测和环境整治等。一期三至七标段和柳条墩、坡墩段防护围栏项目主要进行长城保护围网及警示碑、界碑、界桩的制作安设工作。2013年9月开工建设,2015年11月完工。
二、病害类型
在自然外应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嘉峪关境内长城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现存遗址病害类型繁多、规模大、破坏严重。经过现场勘察和室内测试和资料整理分析,嘉峪关境内长城遗址病害类型、分布规律及成因如下:
(一)表面风化
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长城墙体的风化层较厚,风化层表现形式不同,主要形式有表面结皮形成硬壳,外部坚硬,但土体松散,手摸即碎,内部疏松;表面形成小裂纹,风化层较薄。造成此类风化作用的主要是风的吹蚀搬运与雨水冲刷作用。表面形成比较明显的风蚀影响痕迹,在自然力、表面剧烈日照、地下水运移等作用下,遗址本体表面起跷,在瞬间外力作用下胶结力失效,遗址本体表面层状块体剥离破坏,胶结差的地层容易被风吹蚀,形成典型的风蚀病害。
(二) 裂隙发育
裂隙发育的类型主要有风化裂隙、卸荷裂隙、建筑工艺裂隙等。风化裂隙是指遗址本体构造薄弱区域,在自然力作用下遗址本体沿着薄弱区域逐渐酥碱风化,形成次生裂隙,形状上小下大,张开度1-lOcm,多平直,无充填物,长度大小不等。卸荷裂隙,本体坍塌变形后所产生的宽大裂隙及伴生的裂隙,裂隙张开度10-50cm,呈折线、直线、曲线等形态,多有后期充填物,充填物多松散剥落土,含水量不大。卸荷裂隙多集中于遗址变形、坍塌严重的部位,主要发育于遗址顶部、本体集中受拉、受压区域等;所有遗址本体裂隙,均为贯通裂隙,严重影响遗址本体的整体稳定。建筑工艺裂隙,即遗址本体之间接茬裂隙,夯层之间的夯筑缝隙、不同时期修筑的接茬缝隙、夯筑墙体之间建筑工艺的垂直通缝、裂隙张开度 3-8cm,均为贯通性裂隙,夯层之间缝隙比较平直,附近无次生裂隙。建筑工艺裂隙分布于各遗址本体,其主要分布于遗址本体墙体接茬及夯层强度比较薄弱的层面;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裂隙切割遗址本体,造成墙体发生变形外倾。同时,裂隙为风化提供了有利的通道,从而加剧了裂隙的发展,最终导致遗址本体局部坍塌。裂隙由于发育严重程度不同,有些己经发育贯穿于遗址本体形成贯通裂隙,甚至部分失去约束外闪或倾斜,其中有一部分刚刚发育,并没有形成贯通裂隙。就其裂隙发育的严重程度分为:(1)轻微发育裂隙;(2)小裂隙;(3)遗址本体局部外闪或倾斜裂隙的贯通裂隙。
(三)局部坍塌
长城(敌台)的坍塌物多堆积于墙体底部,其坍塌造成该处轻微的悬空,为上部土体的继续坍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长城遗址的坍塌物多呈缓坡状堆积于墙底,风化作用使得遗址的规模日益缩小,最终导致长城本体信息的缺失和毁灭。在自然应力作用下,遗址本体不断的寻找新的平衡和稳定,不断的将不稳定的和趋于失稳的本体局部能量不断释放,释放的结果造成遗址本体不断的坍塌损毁。坍塌的主要形式表现为:(1)倾倒式坍塌;(2)错落滑移式坍塌。
(四)局部酥碱粉化
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高含盐量及建造工艺和建筑材料的差异性,嘉峪关境内长城(烽燧)遗址的酥碱病害表现出其独特的形式。土体中易溶盐含量较高,由于空气湿度和盐的溶解度的变化,引起盐分的结晶与溶解,在这种反复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酥碱病害形式:(1) 土体结构不断疏松,在外应力的作用下,土遗址表面不断被掏蚀凹进,形成酥碱病害;(2)盐分在表面富集,形成一层较坚硬质密的硬壳,有利于遗址抵抗风、雨侵蚀,而硬壳下则是极为疏松的松散结构土体。
(五)人为破坏
人类活动对嘉峪关境内长城遗址的破坏最为严重。尤其在东北长城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农业生产破坏。二是由于工业生产的扩建和生产必须的建设性需要,对长城本体的毁灭性、局部侵蚀、观赏环境的破坏。三是现代公路、铁路横穿长城。四是人工幵挖洞穴。因建水渠和便道穿过,人工开挖洞穴,以及洪水等破坏的缺口。
三、保护措施
砌补支顶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针对局部悬空失稳、局部掏蚀凹进严重且上部本体自重相对较大,或局部有其失稳趋势遗址本体以及遗址本体的补强,均釆用与遗址本体相同材料的土坯进行支顶、填充,土坯一般采用当地土按照遗址本体的土层结构配制,尽量最少干预的结构补强措施。砌补材料和施工工艺要与遗址体的建造工艺类同。
(一)稳定性监测
嘉峪关长城受多年自然风雨的洗礼,遗址本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类病害,甚至局部坍塌,为有效的防治继续或即将坍塌的遗址本体,确保采取措施的有效性,需对遗址本体进行前期、施工过程及措施实施后的稳定性监测。以确保遗址的安全及实施过程中人身安全。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准确把握遗址本体的变化、位移趋势及大小,以指导保护加固措施的实施为目的。监测方法借鉴以前对土建筑遗址本体监测的成功经验,采用BKG-4420型振玄式裂缝计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工程实施人身及文物遗址的安全。
(二)考古发掘清理
根据相关法规,在文物遗址区工程活动,须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以防止对遗址的破坏和遗址信息的流失。因此,在工程实施前,应先行开展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局部地段与施工结合进行。
(三)锚杆锚固
锚杆锚固是指遗址本体在失去一定的粘聚力而局部失稳,通过锚杆给失稳本体新的连接力的技术措施,遗址本体可依赖锚杆连接提高本体的整体稳定性。这种工艺技术方便、简洁、隐蔽性好、强度提高较明显,是治理遗址本体局部失稳的重要技措施。
(四)裂隙注浆
裂隙必须进行灌浆充填,否则一旦裂缝中入渗雨水会导致土体软化, 促使遗址本体裂隙进一步发育或使锚杆失去锚固作用;另外,裂隙中不断填充沙土,或裂隙两侧长期风化,逐渐对遗址本体局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遗址本体表面发育的密集微型裂隙,卸荷后表面形成的次生裂隙,已经位移或歪闪的贯通性裂缝都必须进行锚固封闭加固,否则在长期风雨 和其它自然外力作用下,将成为破坏突破口,逐渐的使遗址本体发生剥离和剥落,局部坍塌,锚固力失效等。因此,遗址本体发育裂隙的灌浆充填是遗址本体病害治理主要措施。
(五)冲沟整治
冲沟整治原则为“以排为主、以堵为辅”。在冲沟整治前,首先查明城遗址体顶部和坡面的排水途径和线路,再确定是集中排水或者散排理,最后方可确定相应的冲沟整治方案。
(六)表面防风化加固
嘉峪关境内长城不同区域、不同材料及不同的营造方式,以及不同程 度的风化病害,需针对遗址本体的风化情况,结合以前在西北干旱区PS 溶液在遗址本体上应用,在完成现场试验,确定不同区域及材料的加固工艺和措施,加固材料采用模数为加固方式。
(七)墙基、墙顶排水
长城遗址墙基处易形成汇水区,对遗址体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故对 墙基处加强排水处理。在遗址体墙基周围lm范围内平整出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垂直遗址体墙基向外,使墙基汇水排散,减少对遗址体的破坏。
(八)防护围栏
由于长城属于线性遗址本体,延展范围比较广泛,加强管理、防止人类活动和动物活动的破坏,尤为重要。因此,在长城周围设置防护围栏。防护围栏、指示牌、保护界粧、警示宣传牌等的设计原则为:(1)材料选择强度较高、耐久性较强的材料;(2)形制上以嘉峪关长城遗址特点为基本素材,表现地方特色。(3)色调选择与遗址本体及周围地貌接近的色调,尽量不影响遗址本体的观赏。(4)内容上简单明了,尽量以明确指示、概括介绍和温馨提示为基本原则。
四、保护维修方法和工艺措施
(一)土坯(夯筑)砌补
土坯(夯筑)砌补工程技术措施主要针对局部悬空失稳、局部掏蚀凹进,且上部本体自重相对较大,局部倾斜或有倾斜趋势的遗址本体,均采用与遗址本体相同或相近的材料进行砌补(夯筑)支顶,具体如下: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掏蚀深度大于20cm的区域一般采用夯筑措施补强,提高遗址本体的整体稳定性。
1、将选择好的土过5mm筛,将筛下土用塑料布盖好。
2、采用试验确定的质量配比(烧料礓石:原状土=1:25)将烧料礓石与准备好的土拌合均匀后进行湿化,湿化后闷土不少于24小时。
3、清理遗址表面的浮尘或虚土,清理至原基础层。
4、对掏蚀表面风化严重的部位用模数为3.8、浓度5%的PS溶液渗透加固。
5、用木板或木椽加楔在夯筑区域支模,对掏蚀深度较大的区域外部10cm~15cm采用改性土,内部采用原状土夯筑。
6、夯筑以专用工具人工夯筑的方法进行,每层土的虚铺厚度控制在12cm-15cm,尽量与原墙体夯层厚度相匹配和搭接,夯实厚度进行检查后将层面刨毛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7、按照高度实际5个夯层加筋,加筋按照原设计尽量采用麻撮,使夯筑层与原墙体紧密结合。
8、根据设计情况抽样检测夯筑密实,一般采用环刀取样法,进行干密度测定,每隔50米抽检一次,每次试验点不少于三组。
9、实施完毕后对夯筑区域用塑料薄膜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30天。
(二)锚杆锚固
锚杆锚固措施主要针对局部失去粘聚力有明显位移的遗址本体,通过锚杆锚固提高遗址本体之间的约束力,给已经失稳的独立体新的连接力,遗址本体可依赖锚杆连接提高本体的整体稳定性。这种工艺技术方便、简洁、隐蔽性好、强度提高较明显,是治理遗址本体局部失稳的重要技措施。主要针对剥离体或失稳位移遗址本体较小的块体,锚固范围不超过1.5m。采用φ35~50㎜的木质锚杆(φ35mm~50mm壁厚0.5cm-1.0cm的木质锚杆,含水率≤ 3.0%,单根锚杆杆体抗拉强度应≥ 10.0kN)需采用环氧树脂进行表面防护。锚孔采用螺纹钻人工钻孔,孔径50mm-70mm左右,孔深应比锚杆设计长度大100mm;孔钻好后,清除孔中虚土,注入模数为3.8、浓度5%PS浆液进行加固孔壁;孔壁固化后,注入PS-C锚固浆液,泥浆采用模数为3.8、浓度16%PS与粉土、按水灰比0.5-0.6配制;注入泥浆后应随即插入锚杆,待泥浆初凝时再次击入杆体,以保证杆体与孔壁锚固力;锚杆应进行现场拉拔试验,单根锚杆的设计极限锚固力≥3.0kN/m。
(1)定位放线。根据要锚固的遗址本体范围;锚固结构布置的位置;锚固的结构形式;隐藏形式等对遗址本体进行锚固结构位置布置的放线,根据设计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选中吃力点和锚杆作用力的角度、锚杆的长度等。
(2)成孔。采用螺纹钻人工钻孔,钻孔深度一般为30mm~1500 mm,钻孔过程中应注意成孔角度,一般略向上倾斜,倾斜角度不大于5°,成孔直径为50mm。
(3)清孔。采用有一定风力的鼓风机,对钻孔残留的虚土、杂质等进行清理。
(4)渗透补强。成孔完成后采用模数3.8,浓度5%的PS溶液对成孔进行注射性渗透补强。
(5)注浆。注入PS-(C+F)锚固浆液,泥浆采用模数为3.8、浓度10%PS与粉土、按水灰比0.5-0.6配制。
(6)安装锚杆。注入泥浆后应随即插入锚杆,待泥浆初凝前再次击入杆体,击打过程中尽量注意对遗址本体的扰动,并保证锚杆的锚固力。
(7)、表面处理。在文物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介入,最大兼容的原则。锚固支顶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隐蔽处理。一般采用泥浆等遮挡锚杆,可直接用模数3.8,浓度10%PS与粉土、按水灰比0.3-0.4配制的泥浆,上抹3-4遍。
(三)裂隙加固
裂隙必须进行灌浆充填,否则一旦裂缝中入渗雨水会导致土体软化,促使遗址本体裂隙进一步发育或使锚杆失去锚固作用;另外,裂隙中不断填充沙土,或裂隙两侧长期风化,逐渐对遗址本体局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遗址本体表面发育的密集微型裂隙,表面形成的次生裂隙,局部本体已经位移或歪闪形成的贯通性裂缝都必须封闭加固,否则在长期风雨和其它自然外力作用下,将成为遗址本体破坏突破口,逐渐的使遗址本体发生剥离和剥落,形成新的发育裂隙,甚至局部坍塌等。因此,遗址本体发育裂隙的灌浆充填,是遗址本体病害治理主要措施,具体为:
1、小裂隙加固工艺
(1)灌浆浆液的拌制。采用模数为3.8、浓度为5%的PS溶液加可溶盐含量低于0.5%的粉土拌制,水灰比0.6,搅拌过程中不能间断,同时一定要保证搅拌转动速率,搅拌时间一般不小于60分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灌浆时一次灌浆量不能太大,所以一次性搅拌量不能太大,同时不能采用超过24小时的浆液。
(2)用水灰比为0.3的3%PS溶液加可溶盐含量低于0.5%的粉土拌制的浆液封闭裂隙,同时埋设注浆管。按照不小于300mm的间距顺着裂隙的走势埋设注浆管。注浆管采用埋设直径10mm的塑胶注浆管。注浆管埋深对穿透墙体的裂隙要求两侧在不同高度同时埋设,两侧相邻两注浆管的距离不大于200mm,且两注浆管的末端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3)先注入5%PS溶液,渗透加固裂隙中的沙土、碎石和裂缝两壁,然后再进行裂缝注浆。
(4)采用注射器将PS-C浆液按自下而上的次序通过注浆管进行;注浆时,当相邻的上方注浆管中出现浆液溢出时应停止注浆,并堵塞该注浆孔,再向上方的注浆管中注浆;若裂缝较窄小,可适当增大水灰比以减小浆液粘度,增大可灌性。同时要掌握一次性注浆量不宜太大,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注浆,一般采用不同裂隙间隔注浆法,防止注浆过量带来的其他麻烦。
(5)封闭注浆孔。拔除注浆管,采用模数3.8、浓度3%的PS与粉土、按水灰比0.3~0.4拌制的浆液封闭注浆孔。
2、贯通裂隙加固工艺
(1)对已经外闪或倾斜的局部不稳定的遗址本体进行纠偏处理,或采取一定的支顶措施保证遗址本体的稳定。
(2)对于已经有贯通张开度较大缝隙的,需采取锚杆锚固、土坯砌补等技术措施进一步加固,使局部遗址本体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提高整体稳定性,待稳定以后对贯通裂隙再进行充填加固。
(3)PS溶液的表面渗透。采用模数3.8,浓度5%PS溶液渗透,先加固裂隙两侧,一般渗透1~2遍。
(4)封闭裂隙:对裂隙缝隙较大处,可采用和遗址墙体类似的土坯或土块配合用封闭裂隙。对缝隙较小的采用5mm~10mm修复刀,将已经拌制好的水灰比为0.3的3%PS溶液加可溶盐含量低于0.5%的粉土拌制的浆液,砌补填充裂隙,注意砌补过程中修复刀力量的大小,保证砌补粉土泥有足够的强度,并保证砌补过程中遗址本体的安全。
(5)埋设注浆管。砌补过程中按照不小于300mm的间距顺着裂隙的走势埋设注浆管。注浆管采用埋设直径10mm的塑胶注浆管。注浆管埋深对贯通裂隙要求两侧在不同高度同时埋设,两侧相邻两注浆管的距离不大于200mm,且两注浆管的末端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6)灌浆浆液的拌制。采用粉土加模数为3.8、浓度为5%的PS浆液拌制,即PS-C浆液,水灰比0.6,搅拌过程中不能间断,同时一定要保证搅拌转动速率,搅拌时间一般不小于60min,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灌浆时一次灌浆量不能太大,所以一次性搅拌量不能太大,同时不能采用超过24小时泥浆。
(7)灌浆。先注入5%PS浆液,渗透加固裂隙中的沙土、碎石和裂缝两壁,然后再进行裂缝注浆;裂缝注浆采用PS-C浆液、按自下而上的次序通过注浆管进行;注浆时,当相邻的上方注浆管中出现浆液溢出时应停止注浆,并堵塞该注浆孔,再向上方的注浆管中注浆;若裂缝较窄小,可适当增大水灰比以减小浆液粘度,增大可灌性。同时要掌握一次性注浆量不宜太大,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注浆,一般采用不同裂隙间隔注浆法,防止注浆过量带来的其他问题。
(8)封闭注浆孔。拔除注浆管,采用模数3.8、浓度3%的PS与粉土、按水灰比0.3~0.4拌制浆液,对注完浆的注浆孔进行封闭。
(四)冲沟整治
冲沟整治原则为“以排为主、以堵为辅”。通过夯筑砌补的方式填补遗址本体表面已经形成的冲沟,恢复遗址本体表面散排水,防止遗址本体进一步受雨水的冲蚀破坏,具体措施包括:
1、以当地粘土为主材,选可溶盐含量低于0.5%土,按照不同区域的材料成分及物理力学指标,掺入不同配比的砂、石等。以最优含水率拌和制备,并根据不同材料适当调节,封闭放置24小时。
2、根据遗址本体表面冲蚀情况,清理表面虚土,主要针对表面已经失去粘结力的土层。
3、表面洒水,确保遗址本体表面合适的湿度,再将粉质粘土夯实填补,冲沟较小的区域可采用手术刀压实,冲沟较大的区域可采用大小不一的平板拍实,防止遗址本体进一步受到集中水流的冲蚀。
(五)表面防风化加固
研究表明,粉土中的粘土矿物经PS处理后,可使片状、离散、晶态的粘土矿物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一种致密的非晶态网状胶凝体,从而使其力学性能发生巨大变化。风洞模拟实验证明,土遗址土体样品经PS渗透加固后,其耐风蚀强度提高10-13倍。水中崩解实验证明,PS处理后的遗址土体耐水性也大大提高,使喷洒PS渗透处理后的土遗址有很好的防风蚀、雨蚀效果。玉门关、河仓城、西夏王陵等土遗址的加固工程的实践,也证明PS表面渗透加固对土遗址有很好的防风蚀、雨蚀效果。
嘉峪关境内长城独特的建造工艺,不同区域、不同材料、不同程度的风化病害,需要针对遗址本体的风化情况,结合以前在西北干旱区PS溶液渗透加固实践经验,慎重使用,原则仅针对遗址本体顶部风化层厚度较大和采取其它加固措施区域内进行适量的喷洒渗透遗址本体上的应用,完成现场试验,确定不同区域及材料的加固工艺和措施,方可大面积展开保护工程。
1、选用模数为3.7~3.8、按质量百分比浓度计算,配制浓度为3~5%的PS溶液,均匀搅拌。
2、按照墙体的构造形式、风蚀、雨蚀破坏程度等,按照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浓度,按照设计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均匀喷洒配制好的PS溶液,每次喷洒量不宜太多,基本判断条件是遗址本体表面不积水。具体喷洒用量由实验来确定。
3、喷洒采用空压机4MPa压力条件下雾状喷洒(小面积用手工喷雾器),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压力,以免压力太大,损伤遗址本体,而且要在一定的含水量情况下进行,一般在喷洒PS溶液前,先用清水喷洒一遍,一次喷洒不能太多,待表面有一定强度后进行二次喷洒,两次喷洒间隔时间不能少于72小时,且保证墙面有一定的强度。
4、在表面喷洒加固过程中要采取防晒措施(遮阳布等保证太阳光不要直射在墙面上),使加固体缓慢阴干,以免形成加固过程中的龟裂;
5、如果是一次性喷洒,后进行滴渗的遗址本体尽量减少喷洒过程中喷洒力度,以免对遗址本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六)墙基墙顶排水
长城遗址墙基及墙顶区域容易形成较大的汇水面,顶部集中水流和根部的积水是遗址本体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需加强遗址本体根部的组织排水,一般采用当地土+白灰按照10:1的比例,就地夯实形成不小于5%的坡度,宽度尽量控制在60cm以上,可根据地形及周围环境适当调制。按照地形特征结合地区降雨特征,采用当地土加白灰将遗址地面低凹区夯实垫高。
1、拌和制备含盐量≤0.50%,含水量≤3.0%,干密度≥1.70g/cm3的当地土+白灰;
2、根据区段实地情况控制坡度,确定夯层的厚度及坡度,原则上根部坡脚坡度不小于5%。
3、铺设厚5cm~15cm制备好的当地土+白灰,采用尖底夯锤夯筑,夯锤不宜过大,待夯实厚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采用平底夯锤逐步找坡夯实,确保遗址本体根部的坡脚,集中水流能够顺畅的排泄。
4、表面打磨。采用钢刷等表面打毛,干撒当地土一遍,防止遗址本体夯实土后干缩开裂。
六、工程实施效果及经验
嘉峪关墙体(夯土)保护维修工程拨付专项保护经费8000万元,已签订合同金额为7070.04万元,已支付金额为5221.55万元,其中设计费800万元;施工费用6159.17万元;监理费用117万元;建设单位管理费及其他待摊投资费用154万元。嘉峪关长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很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及全世界人民的重视,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领导及专家多次莅临现场检查,确保加固工程顺利完成,嘉峪关市文物局作为业主方,非常重视嘉峪关长城墙体(夯土)保护维修工程,市文物局和景区管委会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在现场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解决不了的协调专家来现场指导,为施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作为设计单位,认真、规范、科学的开展动态设计,使施工单位信息化施工,确保我嘉峪关长城的保护工程顺利完工,同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前期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化设计,使用现代工艺材料料礓石,确保墙体夯补的效果,对一些施工技术难点提出解决意见和办法,为确保嘉峪关长城墙体(夯土)保护维修工程施工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常驻一线,指挥管理工程的具体实施,不畏高温天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技术难点,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顺利完成。在本期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工程经受住了“2016年7月至8月连续暴雨的考验”,当时未加固部分出现了局部遗址的坍塌和风化层剥落,更加充分证明本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保护加固效果。充分说明改性料礓石在夯补加固工艺中的重要作用,使外观、色差、强度等工艺参数近似于长城本体。
为了确保本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省文物局、嘉峪关市市委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专家多次莅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嘉峪关市文物局委派文物景区文保部组织专门人员现场跟踪管理,本工程自2013年开始实施后,文物景区文保部现场管理人员协同监理人员对工程进行了全程协调、监督和管理;近年以来嘉峪关市文物局成立了安全质量领导小组,有局领导挂帅组织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质量检查,确保文明施工、安全施工,保证文物安全。对出现的问题随时协调整改并上报请示,经专家会审实施。在国家文物局、省委、省人民政府、省文物局、嘉峪关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指导关怀下顺利完工。
关于我们:
发起人孙春光 学历: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保送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 。
现担任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EMBA联盟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左右逢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中关村众筹联盟发起单位之一、监事长单位;爱投(ITOU)高管会创始发起人;IT高管会创始发起人;陈香梅公益基金会天使荣耀基金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