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棚改95%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蒲长廷)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经过再加工后,再生砖等材料便可“回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据悉,朝阳区东坝地区引入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可将地区疏解腾退中95%以上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经过再加工,生产再生砖、再生道路材料等建材。
东坝项目作为北京建工资源公司在朝阳区的第二个临时设施项目,预计6月中旬正式投产。另据了解,北京建工资源公司在朝阳区孙河投产的全国首例棚改临时设施项目已累计处置建筑垃圾15万吨,通过再生制品生产线,将再生骨料转化为再生砖200多万块,再生道路材料5万吨。
释疑
为啥要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
减少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
随着朝阳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建筑垃圾也随之越来越多,而疏解腾退后的大量空间、留白增绿的规划建设,所需的砂石料等材料却供不应求。
近年来,朝阳区通过引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使建筑垃圾原地消纳转化,并通过资源化处置的方式加以利用,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能够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位于朝阳区东坝地区的棚户区腾退面积近300万平方米,预计产生建筑垃圾150至200万吨。这些建筑垃圾按照传统的消纳模式——外运填埋,不仅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运输过程中的遗撒、运输车辆尾气排放等问题也极大影响环境。
为更加环保地处理建筑垃圾,朝阳区在东坝地区棚改现场,引入了北京建工资源公司成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临时设施模式,通过3年时间陆续将建筑垃圾就近“变废为宝”。
据了解,年处置规模70万吨的东坝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临时设施可以将建筑垃圾转化、再利用,通过破碎—筛分—多级分选的全封闭工艺流程,可使95%以上的建筑垃圾转化为0-5mm、5-10mm、10-25mm、25-31.5mm粒径的再生骨料,制成再生回填材料、再生道路材料、再生透水砖等。
揭秘
如何防止二次污染?
采取除尘降噪措施全封闭处理
东坝棚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同时配备了一条年生产规模为40万吨再生道路材料生产线,可将转化完成的再生骨料作为原材料再加工,产出再生道路材料,“回归”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实施过程中,设备还将实现全封闭,并配以多项除尘、降噪措施,降低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与固定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终端不同,伴随着所在区域建筑垃圾处理的完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临时设施在完成处置任务后还可随时撤离,不占用土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东坝棚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还在紧张建设过程中,土建施工基本完成,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6月中旬全面建设完成并投产,运营期为3年。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是通过更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置建筑垃圾,也能为城市‘留白增绿’及时提供空间。我们希望通过自主研发的全国领先的工艺装备,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开展,更好地服务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北京建工资源公司董事长王琦敏对记者说。
成效
孙河棚改现场“资源化处理”多少垃圾?
累计原地处理建筑垃圾15万吨
北京建工资源公司是北京建工集团旗下专注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置的专业公司。去年,北京建工资源公司就已在朝阳孙河地区建起全国首例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临时设施,使建筑垃圾快速地原地转化,运用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为疏解后的“留白见绿”快速腾出空间。
自投产以来,孙河棚改现场已累计原地处理建筑垃圾15万吨。
由于建工资源公司的技术设备具备强大的分选能力,可以生产杂质含量低于4‰的高品质的再生骨料,从而保证了再生产品的质量,畅通了再生产品的应用渠道,解决了再生骨料去向问题,形成从建筑垃圾处置到再生产品应用的闭环。北京建工资源公司根据朝阳区需求,孙河项目内配置了再生道路材料生产线,年生产规模50万吨,2018年,再生道路材料生产线已累计生产并应用再生道路材料5万吨。
今年4月中旬,孙河项目增加配置一条制砖线,已生产再生砖200多万块,并已陆续投入市政建设工程中,形成域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的闭环。
此外,孙河及东坝两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临时设施生产的再生产品将先期应用于温榆河湿地公园两平方公里的示范段的建设,包括:道路垫层、道路铺设、透水铺装、步道砖铺设等。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朝阳区已建成的孙河项目和建设中的东坝项目将形成两个临时设施相呼应的格局,建筑垃圾就近、快速处理,不外运。而由建工资源公司建设运营的高安屯建筑垃圾处置固定设施也已投入建设,建工资源公司创新的“临时设施+固定设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已在朝阳区全面铺开,年处理建筑垃圾总量将可达440万吨,解决了朝阳区近、远期的处置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协调推进高安屯、东坝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按期建设完成,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服务朝阳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更加环保高效地处置辖区建筑垃圾,让建筑垃圾重获新生。”朝阳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蒲长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