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常说:“厝顶上有出戏”
这出戏就是通过堆剪技艺表现而来的。
闽南堆剪
在闽南人的心里,古厝承载了人们对于家的一切想念,也是大部分闽南人心中最难忘的记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古厝屋脊上那高高飞扬的腾龙以及色彩艳丽的花草所组成的绝妙屋顶,漂亮的燕尾脊、琉璃筒瓦、双龙戏珠、马踏飞燕、凤展翅图形……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总是能引来一片赞叹。这一幅幅既漂亮又栩栩如生的造型图案都是由一双手,一把剪钳,一堆瓷片而堆剪、勾画出来的,称为剪瓷雕工艺,又名“堆剪”。
泉州的闽南古建筑,独具风格,颇有韵味,这其中古建筑上的点缀和美化,离不开古老传统的堆剪技艺。
闽南堆剪古建筑主流
闽南古建筑堆剪传统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手工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手工技艺的主流,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厦门、漳州、台湾、东南亚等地区。闽南地区旅游圣地的名刹古寺、宫庙、祠堂、民间的古大厝,其雕龙画凤、燕尾脊、神仙故事雕塑图等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引人入胜,是旅游圣地的一项独特风格。
泉州开元寺主要建筑物大雄宝殿为福建省现存体量最大、构架最复杂的一座佛教古建筑。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屋脊呈中间低、两端上翘的凹弧形状系闽南建筑特色。这凹弧形状如同燕子的尾巴,俗称“燕尾脊”,燕尾脊的建筑就是用堆剪技艺制作的。
堆剪这门传统技艺具有传承、见证历史独特建筑风格的作用,且与台湾地区的寺庙、祠堂、民间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具有相似性、一体性,两岸的天后宫、观音宫、关帝庙等等寺庙一致的堆剪建筑风格加强了两岸人民的沟通沟流合作。
闽南堆剪技艺工序
一座闽南古建筑的分量要看“头”,而塑造一个赏心悦目的“头饰”,还取决于堆剪师的双手。在堆剪师傅的精心创作下,简单的工具和彩碗片就能幻化出闽南建筑艺术的美轮美奂。
构图:堆剪,要先在心中构思图形,然后烙印在心里或者画到纸上,逐步修改完善。
塑造:根据这个图案,用铜线扎出或用钢筋焊接出模框,然后用水泥浇筑成模,就初具雏形了。
碗剪:而后,根据各个部位的形状要求,比如花、鸟、龙、凤等,先将专门特制的彩碗敲成碎瓷片,再把这些碎瓷片用特制专用的剪钳,剪出一个个花瓣、花叶、羽毛、龙磷等小部件。再抹上水泥,将这些花瓣、花叶、羽毛、龙磷等瓷片粘到相应的成形的龙、凤、花、鸟水泥模上。
黏合:最后,将这些模型图案黏合到屋脊、墙壁上。完工后,一幅幅图案诩诩如生。
堆剪作品里,马、麒麟、龙、鸟、鱼,各式各样的花草,都是常堆剪的题材,最难的部分当属动物的鳞、毛、四肢,要剪出质感来,靠的是堆剪师傅的经验和创思。
闽南堆剪技艺传承
和平常的土木师傅不同,建造闽南古建筑的师傅分工更加明确和细致。堆剪师傅就是闽南古建筑最主要的缔造者之一,具有燕尾特色的屋脊、墙壁上的图案造型,大多出自他们的双手。
作为“堆剪”工艺的传承人,吕文金只用几分钟就能让瓷碗变花,精湛娴熟的手艺让人惊叹不已。2012年11月,“堆剪”工艺的传承人吕文金申报的“闽南传统建筑(文金堆剪)营造技艺”成功入选泉州台商投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从小喜欢画画,一接触堆剪,吕文金便喜欢上了这门技艺,一头扎进其中。15岁后,吕文金就和爷爷学,一直学了3年才算出师。从施工到整体设计,随着技艺的增长,吕文金的业务也从家乡扩展到广东、台湾。如今的他,已是知名的大师傅,传授了不少徒弟,弟弟吕文波也跟着吕文金学习堆剪,也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师傅级人物。
近年来闽南建筑的堆剪风格有复苏的迹象,让这项精湛技艺又有了市场需求。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堆剪,堆剪大多数时间在户外作业,风吹日晒,爬高爬低,辛苦的活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目前在惠安、泉州台商投资区、晋江等地还有从事堆剪的师傅,但也是寥寥无几。
但愿闽南传统建筑(堆剪)营造技艺可以世代相传,让这古厝屋顶上的戏,一直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