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话剧情缘

2018/09/0639 作者:佚名
导读:话剧是一个舶来品,来自欧洲。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就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来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话剧,如《龙须沟》、《茶馆》、《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到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话剧是一个舶来品,来自欧洲。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就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来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话剧,如《龙须沟》、《茶馆》、《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到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话剧发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文革”结束,站在思想解放前沿位置的还是话剧。1978年9月,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演出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如同一声惊雷在干涸的大地上炸响,迅速传遍全国。十分庆幸,我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为铜陵市话剧团的一名演员。更为庆幸的是,我第一次在话剧里担任一号人物的就是《于无声处》中的欧阳平。

1978年10月初,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剧团决定用20天时间赶排出话剧《于无声处》。宣布后的第三天,我们剧组一行5人乘火车赶往上海。一下火车,我们挤上公共汽车直奔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赶到文化宫后才感到事情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文化宫大门前人头攒动,售票窗口关着,上面一方小黑板写着今起10日内票已售完。

就在我们大眼瞪小眼,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时,还是导演反应快,让我们马上分头去堵退票的,说哪怕弄一张也是好的。于是我们立刻分开,瞪大眼睛寻找目标。万幸的是,在开演已经四五分钟后,我们终于等到两张退票。导演拉上我就直奔剧场,并大声交待另三位赶快乘车到上海戏剧学院招待所住下。

《于无声处》讲述的是1976年发生的“天安门事件”的故事,全剧只有六个人物,四幕,而且都在同一个场景里。故事讲述了梅林和儿子欧阳平途经上海,来到老战友何是非家中。梅林曾是何是非的救命恩人。而何是非过去曾诬陷梅林为叛徒,这次又得知欧阳平因收集“天安门诗抄”而成为被追捕的“反革命分子”时,即向“四人帮”分子告密,欧阳平遭逮捕后,何是非的妻子、女儿坚决与何决裂。全剧始终扣人心弦,揭示出天安门事件的本质,触及到人们的感情深处。

我们导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学院找他的老师搞票,而我们因戏票没有落实,也就没兴趣上街转转,各自躺在床上看剧本。说来好笑,当团里决定上《于》剧时,我们手上都没有正式的剧本,导演手中唯一的一本还手抄本,是导演从一个同学那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好在上海的《文汇报》分三次全文连载了《于》剧的演出本。我们从图书馆等单位,七拼八凑,总算人手一份。

谢天谢地,经过一天的奔波,导演总算弄到了两个晚上的戏票,但两天只各有4张,按导演的安排,导演、我和另外两位演员先看;第二天导演和我以及负责舞美灯光的同志再看。

回到团里,为了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团里又组织我们学习了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长篇评论《人民的愿望 人民的力量》和《文汇报》记者周玉明写的通讯《于无声处听惊雷》,看了有关“四五”天安门事件真相的报道以及大量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诗歌和相关材料。由于准备充分,排练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排练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记得在排练到最后一场,欧阳平与自己的女朋友何芸即将分手那场戏时,我就没少挨导演的骂。剧中要求何芸在《红梅赞》的钢琴声中,情不自禁地扑向欧阳平,欧阳平也紧紧拥抱何芸,泪水盈眶。我那时已经22岁,按说也不小了,然而由于从未有过这种经历,所以每排到这里我就找不到一点感觉,手都不知往哪放。导演骂我没有进入角色,站在那像根木头。扮演何芸的女演员也埋怨我“心不在焉”,我自己也骂自己没出息。就这样又反复了几次,还是不行,我怯怯地向导演说,能不能先跳过去往下排。导演是又气又笑,为了赶时间,也只能如此了。

经过20天的紧张排练,戏终于公演了。我永远不会忘记首场演出之后谢幕时的情景。当灯光完全隐去,在场内一片抽泣声中,我们走上舞台向观众谢幕时,观众全都站起来了,用长时间的掌声向我们致意,久久不肯退场。

之后,我又先后出演了话剧《雷雨》、《于无声处》、《一双绣花鞋》、《泪血樱花》、《刘胡兰》、《孝顺儿子》、《再见巴黎》、《救救她》等十几出大戏,直到1982年话剧团解散。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非常怀念话剧,怀念那展示人物喜怒哀乐的舞台,怀念一生中那短暂的六年话剧演员的生涯。 王唯唯

作者:王唯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