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醉美宜昌】善溪古窑,宜昌彩陶文化的叹息

2018/09/06194 作者:佚名
导读:宜昌彩陶曾和根雕盆景、窑湾蜜桔一道被誉为“宜昌三宝”。后来因为彩陶厂的解体,这门工艺也绝迹了。不知善溪窑能否续上宜昌彩陶文化一脉。 “窑”字源于古代烧羊制佳肴的“穴”。烧窑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行当了,早在部落时期它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

宜昌彩陶曾和根雕盆景、窑湾蜜桔一道被誉为“宜昌三宝”。后来因为彩陶厂的解体,这门工艺也绝迹了。不知善溪窑能否续上宜昌彩陶文化一脉。

“窑”字源于古代烧羊制佳肴的“穴”。烧窑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行当了,早在部落时期它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初中历史课本都学过,6000多年前半坡氏族里,他们就会烧制精美的陶盆了。

在漫长的演变历史中,这一手工业从种类、规模、工艺水平和经营形态都在不断地丰富发展,最终成就了辉煌的文化。产品既有一般人家的粗陋生活用品,也有宫廷贵族们把玩的精致雅趣。

位于宜昌市离枝江城区不远的白洋善溪窑,与那些烧制精美器具的官窑不同,烧制的多是我们一般人家的生活用品,陶碗、陶罐、水缸之类,虽是粗陶陋瓦,却承载着最质朴真实的生活。

去年,老城区的一次施工中,居然从地下挖出了一截清初的城市排水管,上面刻字显示是白洋善溪窑烧制的。

据《宜昌民俗志》记载,民国初期,白洋、安福寺及熊家窑地区均建有大量的土窑。

仅善溪窑一地,就有18节龙窑1座,瓦窑25座,从业者300余人。兵乱期间,制陶业逐渐萧条,到解放前夕,全县仅剩土窑10余座,从业者约200人。

解放后,善溪窑恢复生产,开始集体化经营。1966年,善溪窑砖瓦陶器生产合作社改为县陶器厂,并在新河口设分厂(1973年独立,改为砖瓦厂),专门生产日用陶器。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县陶器厂先后投资130多万元,更新改造设备,新建的一条长达75.5米的隧道窑(又称细窑),生产的粗、细陶器也由过去四五十种发展到近百种,善溪窑迎来巅峰时期。

辉煌并没持续多久。上世纪90年代以后,粗陶日用品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粗陶生产实现转型,试产彩色面砖、园林、建筑用陶器。随着传统仿古砖瓦流行,善溪窑也曾“东山再起”。一时间,各种“馒头窑”如雨后春笋冒出。

不过,热闹很快结束。因传统工艺落后,烧制中产生大量烟雾、粉尘和硫化物,伴随着挖掘机的巨大轰鸣声,一座座窑池、坯棚在善溪窑村消失。

如今,在善溪窑村,沿途见到不少成堆砖瓦、废弃窑口,曾火热一时的“土陶村”,显得有些冷清。

产业转型、生态保护之际,曾经兴盛数百年的古窑产业透出几分尴尬与无奈。传统工艺、古窑光影,在镜头里却展现出古朴而独特的味道,令人回味……

责任编辑:郭秀琴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