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是人类掌握较早的一种金属加工工艺,距今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飞速发展,出现了“失蜡法”。
失蜡法,亦称“去蜡法”、“走蜡法”或“拔蜡法”,现代也称“蜡模法”,先用蜡制造模,将蜡制的样品埋入铸造的沙型中,夯实,然后加热,使沙型变得结实,蜡融化倒出,再将熔化的青铜或铁水倒入。由于失蜡法不必取出模具,因此可以铸造形状非常复杂的物品。
有关失蜡法的文字记载出现很晚,《唐会要》上始见记载,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记有很详细的工艺过程,并载有蜡料配方。
用失蜡法制作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器物,就是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青铜尊盘采用陶范法、失蜡法、钎焊、铆接等多种工艺精工制作而成,全器造型优美,纹饰繁复。曾侯乙青铜尊盘的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用失蜡法铸出的制品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用它铸造镂空的器物更佳。中国传统的熔模铸造技术对世界的冶金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工业的熔模精密铸造,就是从传统的失蜡法发展而来的。虽然无论在所用蜡料、制模、造型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它们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工艺原理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