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盆景】盆景艺术流派名。属树桩盆景。起源于唐代,至南宋出现规则式游龙盆景,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绩溪县仁里村每12年举行一次盆景赛会,名曰花果会。清《浮生六记》记载1878年仁里花果会,"所设花果盆玩,并不剪枝拗节,尽以苍老古怪为佳,大半皆以黄山松"。歙县卖花渔村更以植梅为业,以善作盆景著称于世。徽派盆景用于树桩造型的主要树种有梅、松、榔榆、天竹、南天竺、紫薇、山茶等,以梅花、茶花为上品,梅中又以骨里红、绿萼、朱砂、送春、玉蝶等品种为佳。茶花品种近30个,有色泽的不同和浓淡的变化,又有单瓣重瓣之分,花朵大小之别。徽派盆景以枝干虬曲的木本植物为培育对象,经移栽、修凿、剪扎、摘心、去芽等手法,创作出较之于自然树木更丰富多彩的艺术品。如松柏之葱郁劲健,竹子的潇洒清秀,梅桩的古雅幽芳,榆、雀梅的拙朴苍古,黄杨的清朗茂密等。盆景树桩大而奇,形态蟠曲古朴,造型精巧奇美,倔傲刚劲。徽派盆景的主要形式有游龙式、三台式、迎客式、圆台式、扭旋式、疙瘩式、劈干式、枯干式、悬崖式、提根式和自然式等,以游龙式梅桩盆景最具代表性。
【粗扎粗剪】徽派盆景的造型方法。粗扎是将造型植株的主干、大枝,通过棕绳、棕丝、棕披和金属丝的蟠扎,形成柔曲的体态;粗剪是对一些小枝、细枝及针叶,按照构图设想进行修剪,促进腋芽、隐芽、不定芽的萌发,使主干周围的立体空间伸出的枝条上,长出纤枝密叶,如片片薄云,随风飘忽,自然传神。
【徽梅】徽州风格的观赏梅花。其栽培肇始于唐代。879年歙县卖花渔村洪必信,号梅窗居士,曾筑小楼数盈,植梅于前。经过不断引种和培育,徽州出现了一批风格独特的徽梅品种,如徽州骨里红、徽州檀香、徽州台阁玉蝶、徽州野宫粉、洪岭二红、洪岭宫粉、素白玉蝶等。这些品种的形成,经过多年杂交、人工嫁接和压条,颜色从紫红、朱红、粉红到粉白、素白、淡绿等无不具备。花形有单瓣、复瓣、重瓣等,绚丽多姿。
【卖花渔村】村名。本名洪岭村。位于歙县城东南7公里,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唐未洪氏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村形如鱼,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如鱼肚;村脚房屋向两翼展开,如鱼的剪刀尾。村人姓洪,喻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在鱼字边加三点水,称渔村。又因村民以种花、培制花桩、制作盆景为业,卖花为生,遂称"卖花渔村"。洪岭海拔200多米,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一个小盆地。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为盆景植物的生长及树桩的培育,提供了优越场所。是徽派盆景的主要产地。
【三台式】徽派盆景造型形式。主于仅二弯半,上方一顶,左右两侧各伸出一臂,三片经营的位置呈不等边三角形,形成三个台,寓意着仙界"蓬莱、瀛州、方丈"三座岛屿。反映了艺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平安的追求。
【压条】徽派盆景植物材料的繁殖方法。早春将选定盆景植物枝条的中下部撕破或扭裂,将伤口部位埋入黄土中,留梢部出土,很容易生根。大的梅桩周围,一年可压条数株,当年便可长到1米多高,生长旺盛的枝条,直径可达2厘米。秋天从折伤生根处下方割断、走植,第二年便可用于造型。屡经压条之后,母本梅桩显得苍老如铸,浑然如铁。
【野桩速成】徽派盆景桩景培育方法。培养一个苍老古雅之态的桩景,少则需要十几年,多则几十年、上百年。黄山花农采取野桩速成,于秋末冬初落叶后到早春萌动前,深入古林,挖掘野生树桩,进行初步修剪,按照构思,确走树形,用潮湿的青苔将修好的树桩包裹严实,避免曝晒,减少水份、养份的消耗。运回的落山树桩及时栽种,栽种时根部先打泥浆,栽植后浇一次透水,注意遮荫防旱。栽后数月发出大量芽蘖,芽长成枝条,任其生长,促进新根的形成和伸长,此时不宜疏芽和修剪。次年再行疏芽、定位,将多余的芽蘖掰去,进行蟠扎造型,促使枝条布局合理及优美树冠的形成。
【迎客式】徽派盆景造型形式。主干略曲,二臂从主干基部三分之一处向同一方向稍离伸展出去,枝稍扎成二小片,上方一顶片大而圆满。整体造型如同迎客松,象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展臂迎客。
【游龙式】徽派盆景造型形式。主干呈螺旋状或"S"形弯曲,小枝在弯曲的主于凸起处左右交互伸出。培植游龙式盆景梅桩,一般需先在露地压条和培育,每年二三月份用棕皮、爿棍进行一次人工蟠扎、盘弯、整型,年复一年,多者可形成10一20个弯,使干似龙身盘旋,两边再整修伸张二侧枝,犹如龙爪。整体造型如蛟龙腾云,雅致美观。
▲搜索微信公众号:致匠园艺,每天更新盆景知识、欣赏盆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