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光阴惹的祸,经过开门见山的莲华中学新校门时,竟不为其漂亮气派所吸引,反而要去看看那座让好多人“洗礼”过的的老校门石板桥。 
(一)
大凡老建筑物都有护城河之类的东西,构成了所谓的“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的景象。
比如北京故宫前的金水桥,澄海老城区的环城河...
那时的十五乡中学虽偏而朴素,也有三洲灌渠环腰而过。
灌渠支流先绕过一片竹子林,那是我们午间休息端着书本假装读书的好地方,更是下三滥男生的“校花论坛”,很多校花级人物就是在这个论坛上发布出来的。
灌渠引着乡道,一直到达十五乡的机关重地镇政府,那是全澄海至今最古老的镇政府。
而进老校门就要跨过灌渠,然后来一个上坡。一排木棉注视着,估计是告诉我们:学如爬坡,不进则退。
(二)
这座桥,其实是一座平常无奇的石板桥(现在已经是钢筋水泥桥桥了,周边贴布着社会主义24字价值观),那时候却引发了无数的事故。
原因在于,如果从镇区(隆城溪西)方向来的学生,过桥进校以145度左右向左拐,十分的顺畅。
但如果从三洲南美以及其他片区来的学生,过桥进校就是45度向右拐的高难度了。
本身向右拐就是单车初骑者不习惯的方式,还再来一个45度的急转弯,难度系数可能赶上国家跳水队的水平。
所以,好多人以连车带人的方式,进校前来一个跳水。别人不说,我就摔过两三次。 夏天的时候洗个礼,还不错,上了一堂课就干了,冬天的时候就不好玩了。
而这个时候学校往往会播着许楚殊老师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那一阵,空虚寂寞冷!
(三)
我们每一个十五乡中学的学子,就是这样骑车跨过斜桥,踩上斜坡,进入一个充满木棉的校园。 
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树南老师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估计那朗诵课文的中气,不比现在有着台湾第一吼的演员马景涛的音底差,欣赏了宁生老师的深情演唱,据说他是澄海十大歌手之一。
在这里,我们见识了齐美老师的梅花画和克锦老师的一手小楷。
在这里,流行的金庸梁羽生都不如泰来老师的一首《陋生铭》传得热闹。
在这里,齐美老的飞镖,楚殊老的二泉映月,万德老的少林黑沙掌,武林传奇纷纷扬扬;
几位初三资深教师,老因老师的“浪风”英语,博仁老的鼻音化学,炎清老师的眼神,课堂情景尤存;
校园传说,李主任的手,潘主任的讲话,幼老师的木马,端江校和介周老的脸---红与黑....
如今,校门变,小河在,大家朱颜改,只有水长流。
皆古矣,老校门前的石板桥,随着岁月躺在那儿。
校园里的老师们,一些老师已过世,一些老师尤健在,一些老师仍然奋战在教育线。
每当我经过这座小桥,心里就战战兢兢,却默默地祝愿学校,祝福老师们...
作者 / 林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