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宋以后,禹州逐渐成为钧瓷烧造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金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
明代钧窑 丁香紫瓷尊 高24 cm,口径19.5 cm
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入窑 一色,出窑万彩”。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
金-元 钧窑天蓝玫瑰紫盘
宋代钧瓷与元代钧瓷有什么区别呢?
元瓷之釉厚而垂,宋钧釉厚而匀;
元瓷之紫成物形,宋钧之紫弥漫全体;
元瓷之釉浓处或起条纹,浅处仍现水波纹,宋钧则浓淡深浅皆浑然一律”。
由于烧造瓷器的年代有异,制瓷工艺有所不同,使用的制瓷原料也不一样,因此其质地和外观表征也会有很大区别。
宋代钧窑玫瑰紫釉尊式花盆
金—元钧窑玫瑰紫釉尊式花盆
元钧与宋钧的明显区别有如下三点:
1、宋钧有“紫口铁足”现象,元钧则没有。
宋钧窑玫瑰紫釉尊局部
金元钧窑天青釉单把洗局部
2、宋钧的“棕房”孔洞破口四周有褐色杂质颗粒,元钧则不存在。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底
元—明均窑花盆底
3、宋钧未施釉的底部“刷芝麻酱色釉”,元钧则没有这种现象。其次是有无“蚯蚓走泥纹”。
宋钧窑瓷器上的“蚯蚓走泥纹”
由于宋钧“其配制色釉,法用调和,不加研乳,颜料与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经火乃现离合状态,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纹’,”而元钧“其配制色釉之法,则调和后,再加研乳,颜料釉汁务令熔合”,因此没有“蚯蚓走泥纹”这种特征。第三是釉层坠积现象不同。
金-元钧窑葡萄紫仰钟式花盆
金-元 钧窑月白鼓钉洗
由于元钧与宋钧所施用的釉质有所不同,因此造成釉层坠积现象不一致:
元钧釉层流动性强,因此呈现坠釉至器物底部的特征;
金-元钧窑天青紫斑釉盘底
金元钧窑天蓝釉紫斑盂底
宋钧釉层流动性相对较弱,因此造成宋钧在器物口下或腹部的坠釉现象。
宋代均窑局部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
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
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
宋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金-元 钧窑月白鼓钉洗
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
宋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宋钧窑鼓钉三足洗-北京故宫
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元 钧窑天蓝紫斑如意枕
元代钧窑钵
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
金-元钧窑天青紫斑釉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金-元 钧窑天蓝玫瑰紫葵花式花盆
元·鹤壁窑钧瓷窑变水盂
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