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南京博物院前身系蔡元培先生等人于1933年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5年在杨廷宝、童寯等十多位建筑师参与投标的竞赛中,徐敬直在方案征选中获胜,后在梁思成先生的指导下完成设计。2013年11月6日,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经过四年多建设,以“六馆一院”的面貌正式向公众开放。从1933年成立的筹备处算起,迄今整八十年矣,这个由国家兴建的第一座国立综合性博物馆,在八十年的岁月变迁中见证了中国现代建筑和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蔡元培先生等人当年筹建中央博物院的目的是:“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知识应备之资料。为系统之陈览,永久之保存,藉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补助公众教育之策源”。时过境迁,博物馆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在性能、功能、责能、效能等方面都发展了重大而深刻的改变。今天的博物馆,已不再是单一的博物馆内涵,她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DNA,她联结了不同年纪、不同背景,甚至不同时空的人。博物馆的功能,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收藏、陈列和科研,而是多元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文化场所(教育、音乐、宴会、开幕式、购物、课堂、休闲、娱乐等)。一位美国学者对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是这样描述的:“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
2006年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正式立项,并进行了第一轮国际招标征集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对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仿辽式老大殿抬高3米的处理,通过抬升既突出、强化了老大殿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功能、空间及交通流线的组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使得老大殿原来净高只有2.2米净高的一层可以真正使用起来,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顶升、隔震与加固于一体的文物改造工程,开馆后南京博物院还将顶升工程纳入展览范围,设置专门的隔震技术参观室。
南京博物院
改扩建后的南京博物院在蔡元培倡建的“三馆一体”基础上,扩充为集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民国馆、非遗馆、数字馆于一体的“六馆一院”格局,在功能设置上除了常规的考虑,结合自身特点和观众需要还设置了一些特别的服务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大殿正下方的图书馆设置,面积约2000平方米,图书主题性较强,为对历史文化和博物馆学等知识有兴趣的观众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学习的场所和资源,也是专业学者研究精进的重要平台。另外在特展馆一层国宝厅的对面设置了儿童体验馆,在这里儿童可以独立动手拼贴、修补“文物”,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儿童进行教学与演示,这样既能“解放”父母,让他们也能放心参观体验展馆的展品,还让小朋友能全方位的接触学习历史文化和文物知识,将国宝馆与儿童馆并置足以显示出博物院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值得一提的是特展馆五层的休闲茶座,这里可以延伸到屋顶宽大的露台,可以远眺紫金山优美起伏的天际线,天文台、中山陵、明孝陵等人文古迹隐约可见,使得南京博物院与南京的历史、人文及地理有机的融为了一体。结合非遗馆功能设置的下沉广场,并且将博物院的服务功能与市政过街通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且这部分功能晚上还可以对外开放,从而能更好的为市民服务。
民国政府教育部所拟的《中央博物院设立意见书》在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与工艺三馆,其中:“自然馆中,求能系统扼要的表示自然知识之进展,并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的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是关于实业及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仔细想来,这样的功能设置是煞费苦心的。民众通过在自然馆的参观学习自然知识达到“自明”;在人文馆学习了解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从而实现“自知”;在工艺馆中通过对物质精要的学习掌握,从而达到“自强”,这点在列强虎视、国家积弱已久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由于战争和时局影响,在解放前三馆勉强完成了人文馆,及至20世纪90年代底,才完成艺术馆,而且由于时代的变迁,艺术馆的定位与之前构想的自然馆和工艺馆也明显的不同。
南京博物院“六馆一院”的格局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并且与建筑设计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底蕴,力争创新、彰显时代特点的原则也基本吻合。八十年或长或短,对于一个人来说足够长了,对于一个展馆来说正当其时,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来说可谓弹指一瞬,八十年前的仿辽式大殿依托紫金山为天际线依旧屹立着,成为南京乃至江苏几代人记忆的延续。重新开放的博物院在短短前二十几天就迎接了近三十万观众,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辉煌与精彩将继续在“六馆一院”里演绎,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院,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会变得更加“自知”、“自明”与“自强”,国家的富强之梦、民族文化的复兴之梦才不仅仅只是个梦想!
作者简介:
王大鹏,筑境建筑杭州公司副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杭州建筑工程评标专家、东南大学工程硕士导师、中国建筑师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