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热点丨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建筑机器人......细数2022年建筑行业两会关键词!

2022/03/101485 作者:佚名
导读:2022年两会如期而至,今年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又会提出哪些与建筑业息息相关的提案和建议呢?一起来看下。徐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董事长加快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徐征认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赋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传统产业实现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动力增强的重

2022年两会如期而至,今年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又会提出哪些与建筑业息息相关的提案和建议呢?一起来看下。

徐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董事长
加快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徐征认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赋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传统产业实现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动力增强的重要途径,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建筑业有着庞大和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未来可期。

费少云: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

建议对建筑业企业实施减税降费

费少云代表建议,加大对建筑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包括对总体发展质态较好的建筑业企业,研究增加信贷额度;为建筑业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助力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等建设项目;加强对建筑业“走出去”发展的金融服务,如给予前期费用补助、贷款贴息、大项目奖励等。

丁烈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加快智能建造人才培养

丁烈云建议,高校应鼓励跨学科教学,组建高质量的跨学科师资队伍。通过自主培养或者吸收更多信息技术的师资投入到智能建造的研究和教授中。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满足智能建造专业的需要。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为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开设有关机器学习、工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课程。

张义光: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董事长
构建数字化建筑劳务平台 有效破解农民工管理难题
张义光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构建建筑劳务产业园,实现劳务企业管理平台化。通过构建建筑劳务产业园,一方面打通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通过人员聚集、培训资源聚集、用工企业聚集三大聚集优势,着力解决农民工在招录、培训、就业方面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加速整合、优化、引导建筑工人队伍和小微劳务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发展,逐渐由低层次的体力型、数量型向高层次的技术型、质量型转变,促进专业作业企业成为建筑业的用工主体。第三方面可以通过企业聚集的形式,进一步破解劳务企业“松散小”、服务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打通建筑业管理政策向小微企业传导的“最后一公里”。根据调研,国内目前已出现建筑劳务产业园,但功能、形式、运营模式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标准,建立建筑劳务产业园等级评价体系,填补建筑劳务产业园在产业发展、税收返还、业务服务帮扶等方面的政策空白,进而带动建筑专业作业企业体系化建设,实现推动劳务用工改革、培育产业工人队伍、扩大剩余劳动力就业、巩固扶贫成果、带动行业技术革新、保障劳务人员权利、推动产业升级的目的。

二、加快数字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实现劳务用工管理数字化。我们要将数字技术更有效地运用到建筑业中,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劳务管理水平。通过调研发现,陕西建工集团作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已成立了劳务开发集团,正加紧布局建立西北首家建筑劳务产业园,着力打造平台企业+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引导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供给,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水平,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赋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做实产业链保障机制的有效落地,打通住建实名制系统与人社农民工监控预警系统数据共享问题,全面实现建筑施工项目动态监管和劳务用工数字化监管的一体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资金到位率进行监管,保障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做强供应链供给能力和质量提升,充分运用产业园数字技术做实专业作业企业信用评价、建筑产业工人数字化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劳务用工大数据监管与调度作用,形成施工总承包企业与建筑劳务产业园区的创新协同、错位互补、供需联动的区域数字化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能力。

三、加快创建优秀劳务品牌,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通过构建建筑劳务产业园,进一步加大园区与国有企业办职业院校的同向联动和协同性,通过园区实现职业教育人员的聚集与输送,加快劳务品牌发展提升。一是开展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培育引导建筑劳务企业领军人物由技能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建设劳务品牌专家工作室,提高劳务品牌技能含量,健全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鼓励劳务品牌注册申请商标专利,开展劳务品牌诚信评价和诚信经营自律承诺行动,增强劳务品牌信誉。二是通过产业园区企业聚集效应加强劳务品牌的发现培育。需要制定劳务品牌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分领域培育劳务品牌,确定劳务品牌建设重点项目,建立劳务品牌资源库。三是加速劳务品牌壮大升级。鼓励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创新创业,按规定落实场地、房租等各项扶持政策,打造细分行业专精特新劳务品牌,组建劳务品牌联盟,推动劳务品牌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劳务品牌特色产业园区。

杨国强: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
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应用

他从智能施工设备推广、智能监管机制以及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01、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

鼓励行业重点企业以建筑场景需求为牵引,针对生产、建造环节的应用场景,推广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应用。在现有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拓展试点范围,推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投入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02、加快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创新监管机制与评定体系

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出台适用于智能建造的创新监管体系,建立适应智能建造特点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和合同履约监管制度。

03、加快建立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

联合行业权威机构、龙头企业、专家学者、骨干企业等力量,根据智能建造应用情况,加快建立与智能建造相匹配的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施工设备产品标准、施工标准、设计标准、BIM集成设计标准、装配式部品部件标准、新型建造工艺工法标准、验收标准等标准体系,推动智能建造大规模应用。

冯远: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为充分保障建筑设计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提升中国设计企业竞争实力,冯远建议:

1.研究制定新版建筑设计服务内容和费率标准 

明确建筑设计服务的业务分类和范围,并据此制定费率标准。一是对工程项目的策划、选址、规划、设计、咨询等各个环节,以及涵盖跨阶段的管理协调,都需要明确收费标准;二是细化设计内容,合理计算工作量,应涵盖BIM、工业化、海绵城市、绿建、抗震超限和消防专项设计等近年来新增内容,同时考虑深化设计及由业主原因造成的多次返工等工作量;三是考虑项目类型和复杂程度,如建筑物高度、跨度、地震烈度,新体系、新技术运用等要素,使设计工作价值得到有效体现。

2.建立建筑设计企业评价体系并体现在收费标准中 

评价体系应包含设计企业的信誉情况,将设计产品的事故记录、获得优质设计奖项等考虑在内。同时,建筑设计成果包含了设计企业科研人才、质量管理、技术创新、标准编制和专利发明等许多隐形的生产要素,是长期投入和积淀的成果,也应体现在收费标准中。

王美华: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
加强跨行业协作推动智能建造高质量落地发展

王美华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构建跨行业多方协作机制。在顶层设计上,构建集设计、生产、物流、施工、信息、装备等多行业、多专业的联合攻关团队与协作机制;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调,推动解决智能建造发展的瓶颈问题。

加强技术与平台研发,明确智能建造的发展模式。在前端基础技术关键环节,鼓励自主研发,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支撑智能建造的有效实施;明确分阶段发展模式,协同前后端软件与硬件共同发展,加强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和创新施工设备的深度融合,提供适用于建造过程特殊需求的一体化产品。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打破行业间知识壁垒。通过高等院校重塑专业体系,培养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选拔兼顾工程建设和信息化技术双领域的专家型人才,按需进行智能建造知识的定向培训,补短板,突击培养成熟人才,助力智能制造落地。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新领域高效快速发展。采用政府鼓励引导的方式,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建造模式赋能龙头企业,鼓励建设主体开展智能建造创新示范试点,重点评估分析智能建造实施难点及项目效益;构建国际化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开放合作,营造智能建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文章来源: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