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以下简称《标准体系》),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加速我国城市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标准体系》的发布不仅是对中央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也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指导,为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准体系》涵盖了从基础通用到安全与保障等九大类标准规范,构建了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框架。这些标准规范包括基础通用、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公共数字底座、应用支撑、建设与运营、安全与保障等内容。每一类别都有其特定的子类标准,确保了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基础通用标准是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标准和规范,不仅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整体及专项项目规划、建设、实施、运营等过程中发挥指导性和引领性作用,还为其标准的规划及制定提供技术依据和方向参考。这类标准包括通用要求、管理要求以及其他方面的规定,确保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架构设计、功能定义、性能指标等基本要求得到满足。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着眼于提升城市网络的覆盖率和速度,确保信息的快速传递。这类标准涵盖了移动网络、宽带光纤网络、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网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对移动网络的使用、基站覆盖率、移动网络平均下载速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推进中心城区和重点人流密集地区的无线网络深度覆盖。
算力基础设施标准关注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的能效和智能化水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这些标准包括数据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等,明确了数据中心的绿色建设标准、智算中心的智能化要求、超算中心的算力规模标准以及边缘计算中心的布局和协同要求。
感知基础设施标准通过布局原则、影像类感知设施、城市脉搏类感知设施等标准,提升了城市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和响应速度。这些标准确保了城市在建筑工地、地下管廊、交通设施、河道水库、城市部件、学校医院、居民小区等场景中的运行及应急管理、社会治理、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有效监测和管理。
融合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了建筑、市政、交通、水利/水务、能源等领域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标准,促进了传统基础设施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些标准确保了建筑环境健康监测、能耗监测、碳排放、交通安全管理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和改造。
公共数字底座标准基于统一编码与时空定位,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空间架构,构建了物理城市的数字孪生体。这类标准包括城市信息模型、“一标三实”、分类与编码、数据治理等方面,确保了城市实有建筑、实有单位、实有人口的统一编码和管理,提高了信息系统的便捷性和地理检索能力。
应用支撑标准为城市数字应用体系提供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支撑服务,包括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中间件等通用工具。这些标准确保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及应用体系间的操作、接入能力,促进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建设与运营标准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技术、方法、流程等方面的指导和参考,包括部署实施、运营管理、报废销毁等方面的要求。这些标准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运营,保障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安全与保障标准规范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安全与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为网络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公共数字底座、应用支撑、建设与运营提供安全支撑。这些标准涵盖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密码应用安全等方面,确保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数据安全和环境安全。
在工程建设领域,《标准体系》的出台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它为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鼓励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随着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未来工程建设将更加注重与城市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最后,《标准体系》中对安全与保障的重视,意味着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必须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相关规定,确保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