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广州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2024/11/111797 作者:造价通
导读: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发布了《广州市促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资金支持实施办法》,旨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发展要求,鼓励和支持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

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发布了《广州市促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资金支持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旨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发展要求,鼓励和支持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该实施办法自2025年1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将为广州市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广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出台《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措施。

主要政策措施

根据《实施办法》,广州市将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以及相关的标准编制和科研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如下:

1.绿色建筑项目:

二星级绿色建筑:50元/平方米,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上限为50万元。

三星级绿色建筑:100元/平方米,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上限为100万元。

2.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项目:

超低能耗建筑:50元/平方米,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上限为200万元。

(近)零能耗建筑:80元/平方米,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上限为200万元。

零碳建筑:100元/平方米,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上限为200万元。

3.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综合节能率达到10%(含)以上的公共建筑:20元/平方米,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上限为100万元。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下,综合节能率达到15%(含)以上的公共建筑:20元/平方米,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上限为100万元。

4.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标准制定等项目:

每项目按照不超过50万元给予事后资金补助。

申报与评审流程

为了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所有申请补贴的项目需经过严格的申报流程,包括集中申报、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环节。具体流程如下:

1.集中申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每年发布资金申报通知和申报指南,明确资金支持计划类别、重点方向、申报条件、申报主体、受理时间和申报材料要求等,并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发布。

2.专家评审:市散装水泥与建筑节能管理中心根据每年项目申报规模和类型遴选专家组建专家评审小组。评审专家与被评审项目的申报单位存在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专家评审小组应当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申报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示范性进行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负责。

3.社会公示:通过评审的项目将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期满并无异议的项目,将被列入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资金支持计划。

4.资金拨付: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支持计划编制下一年度的发展资金支出预算,并在预算批复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资金申请和拨付。

《实施办法》的出台将极大地促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财政补贴,企业可以降低初期投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政策的支持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到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研究中,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随着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建筑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以满足更高的绿色建筑要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将带动整个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

《实施办法》的实施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各个环节都将得到加强和优化,从而推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认知和接受度。这不仅有助于推广绿色建筑的理念,也将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环保和节能的建筑产品和服务。

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实施办法》的出台将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广州市促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资金支持实施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广州市在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着更多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完善,预计未来几年内,广州市乃至整个广东省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水平将有显著提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