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最近批复了《长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标志着长春市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遵循一份精心规划的蓝图,该规划不仅为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资源利用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方针,还强调了生态保护、经济转型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平衡发展。这一规划对于工程建设领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预示着未来十五年间,长春市将在多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次批复的《规划》是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发挥其在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及面向东北亚开放门户方面的功能,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规划明确提出了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的目标,到2035年,长春市将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78.8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215.02万亩;同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59.9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75.42平方千米以内。此外,《规划》还设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的目标,并对用水总量进行了严格限制,以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为准,特别是2025年不超过30.20亿立方米。这些措施旨在优化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方面,长春市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蒙东地区城市的合作,强化长春都市圈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协同效应,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将进一步增强长春市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
为了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长春市将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的服务能级,推进长春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市域镇村布局,促进组团式城市集约紧凑布局。通过筑牢西部防风固沙林带,加强东南部大黑山脉水源涵养功能,保护修复北部松花江生态系统,整体提升饮马河、伊通河、沐石河、雾开河、新凯河等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为黑土地保护营造稳定适宜的生态环境。拓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优先保障科技创新、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提升区域创新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强化航空枢纽和铁路枢纽的功能,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成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举意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水资源管理方面,将加强开源节流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充足的供水能力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本次规划的重点之一。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各类基础设施的空间安排得到统筹考虑,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洪涝灾害防治,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的安全韧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亦被纳入考量范围,包括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环境。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是规划的一个关键目标。为此,长春市将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有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在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方面,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整体保护吉林波罗湖等自然保护区,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至关重要。《规划》是对长春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或违规变更。为了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将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定期进行体检和五年一次的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监督考核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将建立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以确保各项任务和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在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上,吉林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将指导督促长春市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规划》印发和公开工作。长春市人民政府将依据经批准的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核发规划许可,加强城市设计方法运用,建立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制度,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确保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
《长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这座城市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宏伟的发展蓝图,既体现了对过去成就的认可,也展现了对未来挑战的信心。随着这份规划的逐步落实,我们可以期待看到一个更加繁荣、环保且富有文化底蕴的新长春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对全体市民共同参与和支持城市发展的呼唤。未来,长春市将在生态文明建设、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民生改善等多个维度上取得显著进展,成为中国北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原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长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函〔2025〕1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
你们关于报请批准《长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长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长春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长春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面向东北亚开放门户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春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长春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78.8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215.0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59.9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75.42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0.20亿立方米。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蒙东地区城市合作,加强长春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四、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推进长春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市域镇村布局,促进组团式城市集约紧凑布局。筑牢西部防风固沙林带,加强东南部大黑山脉水源涵养功能,保护修复北部松花江生态系统,整体提升饮马河、伊通河、沐石河、雾开河、新凯河等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为黑土地保护营造稳定适宜的生态系统。拓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空间,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优先保障科技创新、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提升区域创新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强化航空枢纽和铁路枢纽功能,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水资源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洪涝灾害防治,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严格开发强度管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有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整体保护吉林波罗湖等自然保护区,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
五、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规划》是对长春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规划评估结果作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规划实施保障。吉林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要指导督促长春市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规划》印发和公开。长春市人民政府要依据经批准的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依据详细规划核发规划许可,加强城市设计方法运用,建立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制度,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自然资源部要会同有关方面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加强指导、监督和评估,确保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多规合一”改革的决策部署,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要及时请示报告。
国务院
2025年1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