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陈英男:理性时代下居住者和建筑及城市之间几点思考

2015/07/27729 作者:佚名
导读:近几十年以来,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似乎始终被置于一种动态,震荡的时代环境之中。当历史、文化、政治。

OAD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 陈英男

近几十年以来,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似乎始终被置于一种动态,震荡的时代环境之中。当历史、文化、政治。地理等外在因素也处于这种动态之中时,它们的演变对建筑设计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建筑如何从动态的城市环境之中寻找全新的互动方式,从而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了建筑师们亟待解决的难题。而这一点,对于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生活阅历和设计经验的OAD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陈英男来说,有他独到的观点。

7月19日,他在作为嘉宾身份参与的题为“【景】与【城】——探求设计与城市生活的空间联系”的沙龙对话之中,以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尝试以当代的方式解读城市、生活的身份特质以及居住者的内心诉求,以使用者幸福的感受为最终目标的理念。而这也是陈英男首次在公众前露面。

当下我们应当减少对于机动车的依赖,打造尺度更为合理的城市

90年代,北京的四环还没有通路的时候,经常会莫名有一种感觉,觉得北京城修的路虽然方便了交通但却同时割裂了整个城市。还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见的未来城市的画面基本上都是如此,高楼大厦之间公路纵横交错,极其现代化却又觉得没有温度。小的时候觉得未来就应该是这样,然后现在看见北京的确已经如我当初所想,但忽然发现,这个城市已然从过去熙熙攘攘,叫卖声响彻天空的温暖城市变的冰冷,放眼望去,街道上都是一辆又一辆飞驰而过的汽车,没有人。整个城市都变成了车的空间。

十年前曾拜读过一本有关于城市规模,或者这个城市尺度,城市密度的著作,大概意喻我们应当减少机动车的依赖,建造尺度更为合理的城市,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基本都以北京为蓝本发展,以至于很多城市二环三环都修起来了,这个事明显不太合理,因为有些城市并没有真正考虑过自身的实际情况就蓄意扩张,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时候我在想,未来城市到底应该什么样?是像大家所看到的科幻片里那样天马行空,还是跟现在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又一点可以肯定,没有那种古典的,金光闪闪那些东西。必然是跟着时代一样一步步朝前发展。

所以你说我渴望什么生活,我渴望能够便捷。就像现在,上班花一个半小时两个半小时,每天平均花三四个小时在路上,很累。因此我希望可以很便捷。对于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的便民性和设计于大众的意义

我想分享一些我对设计生活的一些想法,或者说方方面面。大家都知道,现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设计,关于生活,建筑等所有东西并不是自我延展的东西,所以需要设计。

接下来说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场内设计诸如此类,我从来都不认为城市规划这方面有多大意义。如果有意义,这个意义也不是建筑师造成的,更不是规划师造成的,是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再不断更替变化之后自然生长的。肯定不是我们上大学里面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那些理论对城市规划来说没有什么帮助。

刚才说到建筑设计,我觉得建筑设计,还有形式,这个有点不可理喻,形式肯定比功能更重要,像欧洲的一些老房子,几百年的历史,功能一直都在建,总体来说保护只是一个壳,最终目的还是根据需求在进行设计,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于建筑来说,他的功能只针对建筑使用者来说有意义,而对于人民大众来说,没有意义。

人民大众参与在建筑当中更多的是从美学角度出发关心建筑是否给了自己视觉上的享受,还是让人生厌。

比如西二环有一栋楼,如果从公路过来或沿二环走,以一个直角去看,非常难看,明明只是普通的写字楼,却搞了一些不知所谓的花样,给我们建筑师乃至整个城市都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对于普通人而言建筑外观更为重要。

再说到景观设计,中国最欠缺什么?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去考虑“无障碍”或者考虑很少。

修一个盲道没有什么意义,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即使是土生土长,也非常的不方便。并不是无障碍,其实到处都是障碍。所以这个城市,有一点,因为我们的城市一直在发展,所以难免会出很多问题,可能那些问题以后都会解决,但是现在切实摆到我们面前的呢?以前没有体会,年轻人在那里无所谓几步过去了,但对于老人来说太困难了。

中国现在也修了一些无障碍,但是无障碍的意义是什么,没有真真正为一些残障人士考虑。所以他们只能猫在家里,因为出来到处都是陷井。

我觉得这是设计和生活相关的,和普通人相关的东西。也是我作为建筑师,可以做到的东西。同时我也希望整个城市在我参与下能变的更好,但毕竟建筑师做的事情很小,不如规划局办事局。我们只是相关的从业者,只能把一些东西合法盖起来,这也是中国的现实。

其实对我们来说,在设计过程中肯定是一方面根据甲方的一些需求,然后在结合我们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去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把他们这个故事讲好并不难。但问题是对于城市的改造来说是否有实际意义。时间跨度太漫长就会失去原有的效果。说白了只是改变而已,也许过几年再变别的样子,很快。拆了建,盖了拆,不可避免陷入一个怪圈。现在都是后浪推着前浪往前走,欧洲发展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我们没法和他比,我们要超越,只争朝夕。所以我们要认清现实,摆好自己的位置,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在于合理化的同时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与民俗

给城市做公共空间,必须去考虑国情,民俗,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否则肯定是出现偏差。比如开放空间号称纽约的街区,里面有一些混合进去的业态,外国人对此特别喜欢,但是中国人不太感冒,因为它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所在所以导致商业上的失败,同时这也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大的浪费,现在干什么都讲以人为本,设计更得如此

但以人为本,到底以谁为本,这个事很难界定,是以甲方,还是设计师,或者是使用者,这一点不好把握。

建筑师都是象牙塔出来的,上学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大师,都在想能做一个设计然后让自己成为永恒,并且做出自己的风格,所以搞出那些不接地气,但可以设计出来,更多的只是代表设计师主观的东西,并没有根据当地人一些传统的想法和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解读。

做设计,说到底就是给一个解决方案,所以最重要的是得体,并不是豪华或者特立独行,就像是在清华做的那些些老式红砖的那种隔层建筑,又新又老,但放在里面却很合适。现在我们也是在按照这个思路来做,没有那么多创新和夸张,都是先从当地挖掘一些符号或者文化把这种东西做一些总结,然后很好的融合

其实做设计像写小说一样,所有的字现成的,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一员排列组合。原则都一样的,一些所谓创新没有必要,有时候传统才更能打动人心。但不可否认现在有一些建筑师有能力,他们是开创性,可以做这些东西。而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已有的东西做好并做的极致就可以,这也是当前我们对自己的定位

总结

在我看来,建筑师是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不同的自我,而且每个自我的感觉又不一定那么像他们自己。他们常常会抱怨那个展现给别人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这也恰恰展示了妥协性是建筑师的职业特征。对于建筑师自身而言,他们非常关注这些诸如主流,边缘,理性,未来的思考面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察觉到真正的自己。他们信赖建筑,仰仗建筑。同时也希望以建筑的名义发现自我和塑造自我,正如陈总。

历史的吊诡就在于原本不可割裂的整体,却在学科式的划分中日渐精致: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等等,本应有的一体构成不断地被“科学的断裂”。

我们越来越相互需要。却又被 毫无情面的分开。建筑绝非独立的机器。似乎我们需要一次建筑自身的“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式打破当下所在的断裂。建筑之于你我,若亘古再好不过的故乡。落叶者,视为归根,千年来农耕之作俨然烙印在这土地上以及在土地上生长的我们。

我们试图“归”这乡土里,让建筑扎根,抛去冷漠与隔阂,换回温暖与希望,越过一切可能。换回我们心之万有。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