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尚无人工培育的地菍品种,种质资源从野外的野生状态下获取,然而,在不同的环境中,野生种质受不同因素的外界条件影响,生长态势表现不同,因此,选择种质的时候应选择生长速度快,开花量大和果实较大的品种,以免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地菍虽然可在山坡地、采伐地、河边堤岸、田边地头、房前屋后等酸性贫瘠的红壤旱地上种植,但长势较慢,开花量和果实较小,影响其观赏和食用价值,因此,宜选用地势较高、不易积水、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栽培。在江西整地起垄应于3月下旬开始,整地时打碎土块,耙细耧平,然后做宽120厘米、高10-20厘米的垄,田间做好“三沟”,防渍排涝。
地菍为低耗肥植物,一般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每公顷施用尿素75千克、钙镁磷肥300千克、氯化钾45千克作基肥。栽植后每30天,视地菍植株的生长情况,在地菍的行间浇1次稀释的人粪尿或1%的尿素水溶液1500千克/公顷,蕾期、开花期和结果期应结合浇肥每公顷施磷酸氢二钾15千克,硼酸2.25千克,以增加开花量和提高结实率。地菍移栽当年植株生长比较缓慢,容易滋生杂草,因此要定期除草,直到地菍全部覆盖地表后,则其他杂草很难侵入,以后只需定期人工拔除一些长势强,株型高大的杂草即可。
南方地区雨量充沛。但季节分配极为不均,降雨集中在4~6月,这个时间地菍栽培应及时清沟排水,防涝防渍,而到7-9月,则高温干旱,雨量稀少,季节性干旱严重,虽然地菍的自然生长环境对水分要求不高,但严重的干旱同样会导致结实率降低、果实开裂等,又需要进行一定的补水,总之,在地菍工栽培中要保持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地表湿不可见明水,干不开裂为度。
地菍果实的成熟期不一致,当地菍果实外皮呈黑色,果蒂和果肉紫红色时,才可以分期收获,收获过早,果实淡而无味,过迟则容易开裂或烂果,均会影响果实的商品品质。
移栽当年的地菍主根生长不长,主要以匍匐根为主,匍匐根一般生长在地表,抗冻能力较弱,在温度较低时(≤-4℃)会导致地菍整株死亡,不能安全越冬,可以在低温到来以前在地菍植株表层铺一层地膜或覆盖一定量的稻草,有利于提高地温和防止冰雪直接接触地菍叶片造成的伤害,可有效提高地菍越冬的成活率。
地菍人工栽培中尚未见到发生病虫害,一般不需进行药剂防治。